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二友小说 > 军事 > 司礼监 > 第四百九十六章 人傻钱多,速来!

司礼监 第四百九十六章 人傻钱多,速来!

作者:傲骨铁心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1-09-19 16:34:18 来源:顶点小说网

肃宁县不大,丁口不过九万余,良臣估算过,符合报名年龄条件的大致能有一万多人。

这一万多人是去除了在家种地,以及给人帮工,自己出门讨生活的。

放在后世,一万多青壮无事可做,对地方而言显然是极大的人力浪费。任何一个政府都不可能无视这么多青壮在家无所事事的。

当下,却是很自然,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地就这么多,除了种地,也就是经营小买卖,要不然就给人做工。

而肃宁是有名的穷县,县内经济可想而知。

寥寥无几的服务业根本容纳不了这么多人口就业。

因此,净身当老公,便成了这多余青壮想要改变命运,吃饱肚子的一大活路。

六房户科有数据,仅去年,肃宁一县就有一千多人北上京师,内中能够幸运入宫及发遣到各藩王府的却不到百人。

十比一的比例。

当老公,竞争很激烈的。

不是随便把鸟一切,就能上岗的。

而在整个宫中人员录用大比例上,出自河间府的老公又大致占了四分之一多。

所以,后世有人称河间府为明清重要太监产地。

在这当中,明朝常年保持宫中人员在一万至两万人间,伪清一朝则迅速翻翻。后者又污蔑前者宫中太监十万,殊不知真有十万众,皇帝都没地落脚了。如此说法,不过是让治下汉族文人和百姓相信明朝之黑暗,以显大清之贤明而矣。

总之,太监这个行当是没门槛,可竞争激烈性却不弱于读书人考科举。能走到最后,功成名就的那些,都是人尖子。

良臣他二叔自宫之后在北京城晃了四年才找着路子,去年衣锦还乡的宝钞司监丞张炳也是在左安门当了一年多的自宫白,才时来运转得了个补差。

这两者如今也是运道各不相同,一个在宫里吃香喝辣,一个则在四川替人看大门呢。

能当上老公,自是扬眉吐气,哪怕是做个小伙者,都会给人无穷希望。

那当不上老公,家里又没多少产业供他油手好闲的,便只能到处转悠,靠给人打短工为生。

也是大明朝,或是历朝百姓实在,他们只要还有口饭吃,饿不死,就断然不会造官家的反。

揭竿而起,历来都是最后一步。

所谓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不如死国乎。

好死不如赖活嘛。

现在,希望来了。

提督魏太监招兵的消息如一阵风卷过肃宁大地,初始,正如七舅姥爷说的那般,空口白牙的东西,谁个信你咧。

很快,报名就有钱拿的确切消息又卷了过来,真金白银剌激下,各乡各村的没事做的年轻人们都动了起来。

东门开门红后,良臣很快就让周安给县衙送去了一千两,用于各处招兵点发予报名费。

官场的惯例,只要是钱,管它是什么名义,过手的总要有些漂没。

魏太监给钱敞亮,六房的人自是卖力。

东门的火爆仍在继续,六房设在各道路口茶铺、酒馆的募兵点也是挤满了人。

毕竟,县城的居民就那么多,每日间进城的百姓也有限。

大多数人还是生活在乡村。

然而,与六房招募的同时,却有一帮人穿行于乡村小道之上。

他们都是魏太监的亲戚,或者说是魏太监亲戚的亲戚的亲戚。

反正,拐十八条弯都能和魏太监扯上关系,谁个要说不认,当着魏太监面把关系一顺,魏太监都没话说。

确是亲朋,不容怀疑。

操作简单的上线发展下线法,严重剌激了那些平日看见县衙帮闲都得点头哈腰的亲戚们。

人越多多官越大大,不管这官是啥官,总都是官不是。

家里的亲戚发展完了,隔壁邻居也不够数了,于是乎,一帮想当官的魏家亲戚们就开始出村出乡长途拉客了。

三表舅马文庆将这一伟大事业做到了极致,他竟然自掏腰包,以比其他人更好的条件拉客,成功击败诸多竞争者,短期内将他的理论官位做到了百户级。

三表舅妈看着丈夫把钱往外掏,只求那些人在本上签个名,可是心疼的不得了。两口子为此没少干架,但等三表舅带着他招到的“兵”去了城里交给远房大侄儿,带着五十多两现银回来后,三表舅妈连夜就回了娘家。

四天奋战,终是成功的将娘家三十多人发展为下线,就连她四十多岁的鳏夫叔叔都给发展了,不会写字没关系,按手印就行。

一波又一波的好消息从各个乡村往县城汇集。

很快,六房的人就发现他们快招不到人了。

因为,那些人都叫人私下拉走了。

百姓们管这叫“拉人头”。

县太爷倒是没有把魏太监的奖励放在心上,可那些实际负责招兵的帮闲们却不乐意了。

这人都叫拉走了,他们成天守在招兵点有什么油水?

白忙不成?

官司很快打到了魏太监这里。

魏太监真是好说话,做人够义气。

当然,六房一些人私下用“人傻钱多”形容魏太监。

为了不损伤衙门的工作热情,良臣很是大方的拨出五百两派发。

回头在给御马监的账本上,这笔五百两的开支却变成了一千两。

之所以笼络六房,主要是这买卖不是一锤子的事,魏公公还想着将来广开联锁店还要大规模招人。

寒了这帮小鬼,下回做起来就没那么顺了。

这帮人,成事不足,给你败事却有余的很。

………

招兵工作如火如荼进行到第七天时,良臣回了乡下。

他是回去看大哥的,因为自己马上就要走了。

现在总共已经有四千多人报名,定于三天后对报名人选统一甄别选用。一旦确定千名数额后,良臣就要将人带回京安置在南海子。随后,他就得着手准备南下的事。

留给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没想刚到家,还没来得及看望大哥,他就叫人包围了。

包围他的是老魏家正儿八经的亲戚。

这些人都姓魏。

“十三叔!”

一个四十多岁的秃顶老头不由分说就给良臣磕了头,把良臣磕得直懵懵:我昨就成你十三叔了?

这还没回过神来呢,又是一大群人齐呼“九太爷”给他跪了下去。

良臣彻底被弄傻了:刚刚还是十三叔,现在就成九太爷了?这辈份昨论的?

在老爹的讲解和一一介绍下,良臣才把关系顺了。

按老爹的说法,他的确又是十三叔,又是九太爷。

不蒙人,族谱拿出来翻一翻就知道。

白纸黑字,各支关系摆在那。

很明显,老爹受贿了,一向清贫老实的他竟然也做起投机取巧的生意。

在大老总儿子还在城里漫天撒网招人时,得到消息的老爹已然在梨树村摇身一变成了大主任。

老爹很实在,想着儿子风光了,替皇帝老子招兵,这有油水的事不能叫七舅老爷那头都给占了,也得让老魏家跟着沾光。

所以,他发展的下线清一色都姓魏。

这人啊,真是淳朴。

良臣对老爹刮目相看,虽然老爹没有说,但良臣依旧从他床底下,塞的满满的大包小包看出来,老爹这回生发了不少。

照单全收。

良臣当然不会和自家老爹计较,按着老爹给的花名册发钱,最后又给老爹结算了一笔。四舍五入,孝敬他老人家一百两。

让老爹叫人都先回家,三天后到县城集合选拔后,良臣进屋看了大哥良卿。

良卿的伤势好了些,心情也比在城里稍稍开阔了些,但整体还是属于比较沉闷。

……..

作者注:有关魏二叔发迹前的经历,均采自于《醇中志》。

(sdingdiannn/ddk146857/7805273.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dingdiannn。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gdiannn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