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二友小说 > 军事 > 司礼监 > 第七百零六章 读书识道理,劳动最光荣

司礼监 第七百零六章 读书识道理,劳动最光荣

作者:傲骨铁心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1-09-19 16:34:18 来源:顶点小说网

感谢脸上有微笑同志的百元打赏!

……

万历没话说了。

这事,他心虚,事先可是一点没和贵妃通过气。

而每当他心虚时,就会下意识的、很诚恳的看着自己的爱妃。

就那么看着,静静的看着,一动不动的看着。

千言万语全在流露深情的眼神中了。

二十年了,皇帝陛下始终都是用这招。

当真是夫妻感情,全靠真情。

别说,贵妃娘娘还真吃丈夫这一套,哪怕她心里堵的慌,十分的委屈,还是幽幽的叹了一声:“哎,许天意难违。”

说到这个天意,万历神色也是一黯。

当年,贵妃产下常洵之后,万历十分高兴,夫妻感情又如胶是漆,于是就赐给贵妃一个玉盒,盒中白纸黑字写的是立皇三子常洵为太子。

后来国本争的厉害,万历想起十五年前赐给贵妃的玉盒,便叫太监将那玉盒取来。接过玉盒时,外面的封记依然,可打开盒盖时,里面的一幕却叫夫妻二人目瞪口呆。

原来那写有“朕立皇三子朱常洵为太子”的御笔,竟被小虫嚼碎,字迹早已无法辨认。贵妃当时就大惊失色,昏了过去。

万历这里也是震惊万分,密封的盒中怎么就进了虫子,这虫子怎么就咬碎了御笔呢,难道真是天意不可违?

在此打击下,再加上满朝压力和太后的责问,万历终是下诏册立长子常洛为太子,结束了长达近二十年的国本之争。

这些年来,每每想到此事,万历和贵妃心里都为隐隐作痛。

“朕不是不想让常洵在朕身边多呆些日子,可祖制藩王必须就藩,朕也不能老拖着不办。爱妃也知道,朕的朝臣们和朕都反着来,这一次要不是江南的事,叶向高哪理会同意常洵明年才归藩呢,说不定今年就要催常洵走了。”万历将手轻轻搭在贵妃肩头。

“难道叶向高知道陛下的决定,就要来催常洵马上走了?”贵妃有些着恼。

“这倒不会,叶向高也怕朕和他一拍两散呢。”

万历目中闪过小小的得意之色,叶向高肯定会知道他没有处置魏良臣,反而还同意请设特区和皇家海军的事,但聪明的叶阁老却不会进宫再找他这皇帝说理。

原因就在于,叶向高有顾虑,这顾虑便是福王归藩的事。

万历比谁都明白,魏良臣在江南闯的祸和福王归藩根本不能相提交论,叶向高一心想在任上把福王赶回洛阳,为此前后上书多次,还联合部臣进谏,万历却硬拖着不办。

这一次万历终是松口,虽放在明年,但于叶向高而言也是任上最大的功绩了。为此,叶向高不可能为了江南的事再和他皇帝力争,首辅大人此刻就如在瓷器店打老鼠,束手束尾的很——要是把皇帝陛下惹急了,福王就藩这事说不定就能黄了。

福王肯定是要回藩的,他已经在京里滞留了几年,万历再不放人怎么也交待不过去,因而其实早就有意放人了。能再拖一年,对皇帝陛下而言,也是意外之喜。顺带着江南的事也能压下,怎么算,都是皇帝陛下难得的一次胜利。

好笑的是,福清相公这一回入了套,必须无条件配合皇帝陛下行事。至少,江南的事,他福清相公就得替皇帝陛下顶住,如此一来,皇帝陛下就乐得清净。

“陛下倒是好算计,一石二鸟,只可怜我那孩儿叫你这做爹的当筹码了。”贵妃娘娘很没好气,“不过陛下既已决定了,便是金口一开再难收回,罢了,臣妾也不愿陛下为难,省得陛下说臣妾是没见识的妇道人家,也省得外面说我郑家老是惦记着那东宫宝座。”

万历“哎”了一声:“爱妃这又是听了什么流言闲话,说这个干什么。别人不知你郑家无有此念,朕难道不知么。”

“陛下知道又有什么用?上回妖书案人家就说你这个皇帝是不得已才立常洛为太子,可仍有改立常洵之意,闹的满城风雨的……现在外面都传成是我郑家这个狐狸精迷惑你这皇帝,替儿子贪图那大位了……也好,常洵就了藩,人家总不会说我郑家是痴心妄想了。”贵妃神情有些难看。前几天国泰进宫时对她说了不少外界流言,没一条是说郑家好的,可把贵妃气的够呛。

万历摇了摇头,有些恼火道:“妖书一案早已结案,外间如何还能再乱传!”

其实这事也不能怪人多想,皇长子朱常洛是万历二十九年册立太子的,三十年的正月,万历下诏书命太子朱常洛到文华殿西厢房继续上学读书。

而仅仅过了两天,万历又下诏书命福王到武英殿西厢房上学读书,两个王子,一个在东一个在西,平起平坐,如何不令人怀疑。

这几年福王受封之后又赖在京里不走,自然更让人生疑。妖书案虽已结案,但事态和国本之时并无什么区别,有心人自然会联想皇帝留着福王在京,是不是还有改立之心。

这也是叶向高为何将福王归藩当做朝廷首等大事来办,为此还顶着党内压力,说服**星、邹元标等人,“消极”应对江南事件的根本原因。

福王一日不归藩,对于在国本之争出了大力的东林党而言,就是一柄利剑。

太子如愿登基则罢,如果是福王登基,后果不堪设想。

福王当了皇帝,能饶过东林党他们?

“是人都有张嘴,人家说什么你这皇帝还能管得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人不敢言道路以目,陛下不是周厉王,还能把人家的嘴都给缝了不成。”

贵妃有些心灰意冷,“归藩就归藩吧,不过特区的事,陛下必须给常洵,这也算是你这个做父皇的给他一些补偿。”

“此事…”

万历觉得不妥,特区内不止有民政事务,更有提督海军之权。

亲王掌兵,是犯了大忌的。

他这皇帝在时好说,要他不在了,太子登基,难保不会手足相残。

“不行也得行,人良臣不是说了么,特事就要特办。再说那特区左右不过巴掌大的几十里地,都不及一乡一镇,又是归宫里管,和外面没关系,陛下叫常洵领了这地有什么不可的。”

贵妃态度也很坚定,在她看来,同意常洵离开已是她这个母亲最大的无奈和痛苦,如果再不能为儿子争取一些物质上的补偿,她这做母亲的真是失职。

虽说特区还未设立,但贵妃可是从魏良臣的奏疏中看到了特区的未来。她不比一般女人,读书甚多,见识也广,清楚海事这一块,自古以来可都是有大进项的。万历也是明白,否则也不会叫那魏良臣充个内廷“临时工”替他出海办事了。

而且,魏良臣把吴淞口水营改成皇家海军,好处太大。他那奏疏中虽未直言,帝妃二人却都从中看出依靠海军把持海路的意图。只要皇帝不下旨命令其它地方的水师攻打皇家海军,皇家海军就能垄断洋面。

届时,还能没有大利?

“都是骨肉,陛下对常洵就不能大方一回。”贵妃脸上又哀怨起来。

“那…那便让常洵代朕先领了吧,只能代领,常洵可不能去江南。”

万历对儿子也有愧疚之情,见贵妃态度坚决,只得松了口,话却说在前头,常洵只是挂职,好处可以给他,但不能真的去江南管理特区。

贵妃闻言一喜,万历则暗自寻思找个什么由头挂在常洵名下才不使外朝反对。

“太子有陛下的江山,想来也不会在乎弟弟多块巴掌大的地。”

贵妃说这话有些酸酸,饶她再是开明的女人,于子女利益这一块仍是看的极重,哪怕她已经失了替儿子争取东宫的念头,心里总归是有些不甘心和放不下。

和江山社稷相比,区区特区又算得了什么呢。

“常洛为人还是有些肚量的。”

万历笑了笑,想到一事,对贵妃道:“朕替校哥儿物色了个老师,是翰林院的孙承宗,这人很是不错,文武双全,想来校哥儿当喜欢。”

贵妃闻言神情一滞:“崧哥儿也是你的孙儿,陛下怎的不替崧哥儿物色老师的。”

万历一愣,意识到自己不该提这事。

贵妃兀自来气,气鼓鼓的坐在一边,不想和丈夫呆在一起。万历讪笑一声,巴巴的挪到贵妃边上,赔着笑脸。

贵妃气了一会,丈夫那样子叫她也发作不得,白了他一眼,露出些许笑容道:“寿宁有喜了。”

“啊?”万历哈哈一笑,脱口就道:“朕还以为冉兴让不中用呢,成婚一年多不见寿宁肚子有动静。”

贵妃叫这话气着了:“你这做岳父的说的叫什么话。”

“人话,人话。”万历嘿嘿一声。

“寿宁成婚一年了也没怀上,这次终是怀上,我这当娘的也是替她欢喜。从前,我们对她有些过份了。”

“是啊。”

万历知道贵妃指的是何事,现在想来,要不是魏良臣,他们夫妻二人还一直叫赵进朝、梁姑婆那些刁奴蒙在鼓里呢。

“对了,你不说寿宁我差点忘了,”万历搓了搓手,“寿宁那边分息了,你爹和国泰都得了不少红利,朕这边也分了,不过拿他们比少了许多。”

“见钱眼开。”

贵妃真不知怎么说丈夫才好。

“皇帝也是人,这家国大事哪样不要钱?朕又不是天上的神仙,说变就能变出钱来的。”万历理直气壮。

贵妃懒得和丈夫争辨,她有些困惑道:“寿宁是哪来的钱分息?这海事可八字还没一撇呢。”

“唔?”

万历叫这问题难住了:是啊,海事根本没进项,寿宁那丫头又哪来的钱分息的。

“莫非是?”

贵妃想到了,万历也想到了。

“光出不进,这样可撑不了多久,到时候寿宁岂不背上一屁股债?”贵妃有点替女儿担心了。

“朕准了海军和特区两事,海事当有眉目了。”

万历倒是一点也不担心,摸了摸贵妃的手,嘻嘻一声道:“真撑不了,也不是咱闺女欠债,是那个替咱们办事的内监魏某欠债,你爹和国泰他们要债也是找魏某要,怎会跟寿宁要呢。”

“无赖。”

贵妃轻骂一声,丈夫这嘴脸活脱脱一幅无赖样。

万历笑了起来:“放心吧,朕不会耍无赖的。天塌下来都有朕顶着,只要有朕在,还怕海事办不成么。”

“我啊就怕你耳根子软,叫外面一嚷嚷,就把事给撤了。魏良臣这回可是得罪的东林党,他把人家书院烧了,把人绑了,你以为你这皇帝就能替他压下去了?你真要有这本事,常洵也不至于…”说到这,贵妃不禁心头一痛,微叹一声。

“贵妃可知,朕不但见钱眼开,更视财如命呢,海事这块,朕可是和矿税一般看重的。”万历摸了摸额头,“朕准备给魏良臣拟道旨,让他出钱把东林书院重修了。”

“重修?”贵妃讶然,“你不是说烧得好么?”

“说归说,做归做。朕应该做的样子还是要做的,那东林书院毕竟程朱理学的道脉,朕要不有所表示,也未免寒人心。”万历挼了挼胡须,“也算是给叶向高一个交待。”

“你要人修书院,打算给人多少钱?”贵妃好笑的看着丈夫。

万历有些尴尬:“良臣办事得力,脑袋也活,这修书院的钱当能筹得到。”

“一毛不拔。”

贵妃无话可说。

几千里外的吴淞口,此时热火朝天,一派忙碌景象。

按照魏公公提出的“要想富,先修路”的口号,吴淞口的百姓和没有训练出海的士兵都被动员起来修路——一条可以并排奔驰六辆马车的石板大路。

修路的工地上,赫然有上百个身影与附近忙碌的百姓、士兵截然不同。这些人看着要么斯斯文文,要么弱不禁风,要么就是长须翩翩。

他们正是被魏公公从无锡“绑架”过来的东林书院师生们。

一个监工手里拿着一个铁皮做成的喊话筒正对着东林师生们喊话:“魏公公说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饿其筋骨,劳其体肤,曾益其所不能!所以大家千万不要觉得修路苦,是公公虐待大伙,不尊重大伙,这实是公公的一番良苦用心,希望大家能够明白劳动者才是最光荣的….来来来,都跟着我喊,读书识道理,劳动最光荣!”

(sdingdiannn/ddk146857/8012206.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dingdiannn。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gdiannn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