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二友小说 > 科幻 > 满唐华彩 > 第448章 驱狼吞虎

满唐华彩 第448章 驱狼吞虎

作者:怪诞的表哥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4-06-18 13:03:24 来源:顶点小说网

第448章 驱狼吞虎

冬月过半,长安城中已有许多人在盼着上元节。

兴庆宫东北隅名为“金花落”的宫院中,两个豆蔻年华的小宫娥不知世情,聊及那场袭卷到潼关的叛乱,犹觉远在天边。

“真讨厌,要是叛乱再不平定,怕要耽误上元节呢。”

“我可是盼了上元节好久,既进了宫,该能在花萼楼见到薛郎吧?”

“薛郎还有何瞧头?名声传了许多年,定是老了。如今长安最少年俊俏的才子可是崔峒,崔氏嫡子,出身高贵,文彩炳然……”

“你看那边,消息来了,贵妃一直关注着战事,那定是来给贵妃送消息的。”

她们偷眼瞥去,能见到谢阿蛮脚步匆匆地走过,有些鬼祟地四下一瞧,拐过长廊。

杨玉环正慵懒地倚在窗边观看雪景,微敛着眼帘,显得有些无聊。

“贵妃,打听到了。”谢阿蛮趋步上前,小声禀道:“他月余前在雍丘,大败了叛军,想要收复开封。”

“去拿他的人呢?圣人可是催促得厉害。”

~~

杜乾运登上潼关,放眼眺望,北边黄河滔滔,东面叛军如云。

“又出了甚大事,这般严重?”张云容故作轻松,巧笑嫣然地问道。

一股帝王之气顿时从御榻上散发了出来。

于是,他命郭子仪统朔方军、李光弼统河东军,大举东进,一次次地击败叛军,收复河北。于是,各地的官员也纷纷参与平叛,睢阳有许远、颖川有来瑱、东平有李祇、南阳有鲁炅,甚至雍丘有张巡、贾贲……在李隆基的地图上,洛阳四周已经插满了唐军的旗帜。

最初,以羽林大将军王承业镇太原,以金吾大将军程昂坐镇上党,保证安禄山无法从太行山以西威胁长安;再以卫尉卿张介然坐镇开封,高仙芝坐镇洛阳,保证安禄山无法从河南威胁长安。只是没想到张介然、高仙芝如此让他失望,叛军在一個月内杀破东都,天下震动,这确实是打破了他的布置。好在局势并没有到不可挽回的地步,他从容调度,以哥舒翰率二十万大军驻守潼关,遏制住了他们的西进攻势。

来的是圣人安排在军中的忠臣田良丘,闪身进了屋,道:“可是圣人命你来的?”

杨玉环遂招过张云容,道:“你去圣人处探探,是晴是雨……”

杨国忠连忙俯身答道:“正驻于灞上,日夜操练,以拱卫圣人!”

他一直都是有战胜安禄山的信心的,并在叛乱发生后做出了最妥善的应对。

李隆基听了,脸色愈沉,没有说话,因他以往没有发现哥舒翰有这么厉害的权术手腕。

然而,待到夜里有人敲门,他立即便醒了过来,双眼明亮,岂还有半分醉意?

“朕早有所料。”李隆基并不惊喜,以理所当然的语气道:“胡儿痴心妄想,敢以区区河北之地叛乱,如何抵得过朕的雄师?”

“圣人正在见杨国忠,不许任何人打搅。”

“贵妃想求见圣人。”

在灞上屯兵,自然不会是以“防备哥舒翰”的名义,而是抵御叛军、随时支援潼关。如此一来,哥舒翰给出的理由冠冕堂皇,让朝廷难以拒绝。

勤政务本楼外,侍立的禁卫们一个个站得笔直,在风雪中不见一点晃动。远远见得张云容过来,他们也不敢有往日的讨好,两柄长戟径直架在她面前挡着。

“你也知道,三姐总在打听薛白,故而让你对此上心些。”杨玉环解释了一句,脸上难得泛起了笑容,道:“总之叛乱要平定了便好。”

她试着像过往那样故作不经意地以妙语化解圣人的怒气,结果却被喝叱了一通,之后圣人遂开始冷落了她一阵子,显然是要她好好反省,休再为不相干的人操心。

“哥舒翰称潼关战事吃紧,为以防万一,请求让灞上新军隶属于他,方便危急之时紧急调动。”

他是被哥舒翰邀来商议军情的,待观望了军势,潼关中设了酒宴,王思礼频频向他敬酒,欲将他灌醉打探圣人的态度。

雪还在下,这日是个阴天,云压得很低,有种沉闷之感。

谢阿蛮道:“据说贺兰进明也过了黄河,但贵妃放心,据说叛乱很快要平定了,等太平时节,什么事不能慢慢说清?”

杨国忠身为宰相,自是该想好了应对才敢来禀报,遂道:“臣以为,未尝不可。此事若不允,倒让哥舒翰有了戒心。而若允了,臣敢断言,哥舒翰依旧调动不了新军,反而能让杜乾运试探他的心意……”

谢阿蛮又道:“我方才来时见有五百里急递,该是有新的消息来了,却是打听不到。”

战争一旦进入这样的消耗阶段,大唐朝廷的胜局就已经是注定的了,因为叛军不能久战。这一点,当了一辈子皇帝的李隆基非常了解,可于他而言,若只是打败安禄山,远远不足以挽回他的威望。他需要一场大胜。

禁卫们冷峻地摇了摇头,虽无言,但也表露出显然是出了坏事。

~~

“最新消息,薛白攻克偃师,兵进洛阳了。”

杜乾运心中了然,装醉吐露出杨国忠正忧心忡忡叛军攻破潼关一事。

此时李隆基先说了薛白在偃师的胜战,紧接着便问起这支新军,言下之意显然是要防备薛白与哥舒翰勾结。

想必等到太平时节,薛白回来了,无非是像以往那般于御前谈笑之中把罪名洗清过去,也不是一次两次了。

潼关不通,消息是贺兰进明从宁陵发出,经南阳,走武关道递至长安的,驿马日行五百里,非常及时。可局势瞬息万变,谁也不知明日会发生什么。

这支新军的主将叫杜乾运,是这对君臣精挑细选出来的,忠心且擅战。

话虽如此,可他脸上也不敢露出喜色来。

殿内,李隆基的脸色十分凝重,亲口把刚得到的情报告诉了杨国忠。

可其实连杨玉环也不知薛白这次犯了什么大罪,使得李隆基如此严令要捉拿他。

安禄山甚至来不及称帝,就随时要被唐军如潮水般淹没,这一切都是因大唐国力强盛、天子英明。

“看来,叛乱很快要平定了。”杨国忠小心翼翼地应了,轻声道:“无论如何,此事可喜可贺。”

胜利是理所当然的,李隆基从来没把杂胡放在眼里,他担心的是另一件事,于是语气一沉,问道:“让你操练的新军,如何了?”

他们原本是想调朔方军进入关中护驾的,结果哥舒翰拿出了人证物证指出安思顺与安禄山勾结,对此李隆基更多感受到的是哥舒翰的威胁,可对安思顺也心生警惕,遂派了信得过的大臣往灵武先整顿朔方军,又让杨国忠操练新军。

“说。”

杨国忠非常清楚,一旦薛白、哥舒翰要拥立新君,第一个要杀的必然是自己这个佞臣,以正天下视听。他遂一扫过往报喜不报忧的习惯,道:“圣人,还有一事。”

“正是,圣人疑哥舒翰有异动,命我改隶于他,以方便探知他的心意。”

田良丘问道:“疑在何处?”

杜乾运道:“疑他交构东宫,此事有薛白于其中串联,然也?”

“我确是在军中发现了些异常。”田良丘眼神中满是忧虑之色,犹豫着方才说了出来,道:“哥舒翰军中藏着一些人,轻易不肯让我见到。”

“谁?”

“不甚清楚,其中有一人,颜真卿称作‘阿兄’。”

杜乾运惊奇道:“可是平原太守颜杲卿?我听闻此人与薛白转战雍丘,岂会在潼关?”

田良丘道:“我不曾见到人,无法确定。我是有次借着军务之名,悄悄潜在屋外,听了他们的谈话,虽断断续续,其中却有些关键之句。”

说到这里,他不自觉地压低了些声音,道:“他们说‘薛白是对的’、‘高仙芝对圣人深感失望’,另外还说‘炸药已然布好了’。”

“什么?!”

“嘘,小声些。”

杜乾运大感惊恐,问道:“这些话是何意?高仙芝不是已被斩首了吗?他们到底在谋划什么?”

“眼下尚无更多实证,唯请圣人小心防备,无论如何,待平定了杂胡的叛乱再谈。”

夜里不便多聊,田良丘说罢,很快离开,悄然消失于黑夜之中。

杜乾运则望着夜色中秦岭的轮廓消化着今夜听到的消息,渐渐地,他感到前方山势像是要夺人而噬,他不由打了个寒颤,喃喃自语了一句。

“等平定了叛乱,只怕就来不及了啊。”

整夜辗转反侧,次日天光微亮杜乾运已起身,在潼关城内各处巡视着,有意无意地往监军吴元孜的住所去。待到了附近,果然被两个士卒拦下。

寒暄了几句之后,得知吴元孜病了。

“原来如此,盼吴监军早日康复。”杜乾运不经意地道,“听闻高仙芝被斩首以后,是吴监军亲自核验,把首级与尸体葬在一处?”

“是,当时高仙芝从城头押下来时还在大喊,军中士卒们是亲眼见他被斩首的,杜将军有何疑惑。”

“我没问这个。”杜乾运笑道:“我是说吴监军心善。”

等他转身离开,脸上的笑意很快脱去,向亲兵吩咐道:“走,立即离开潼关!”

匆匆取了马匹奔向城门,前方却见王思礼正在赶来。

“杜乾运,节帅还未下令让你离开!”

“我有紧急军务要回灞上!”

“立即停下,否则以违反军令处置!”

杜乾运反而一挥马鞭,冲向城门。他知田良丘一定已经被扣押了,他必须尽快离开潼关,向圣人禀报高仙芝以及炸药之事。

“停下!”

“驾!”

西边城门还没关,杜乾运直接撞了过去;王思礼跨坐于战马之上,也不多话,双手抡起长刀,径直横扫。

这是决心与力量的对决。

“驾……”

“噗!”

战马还在往前奔,马鞍上杜乾运的身体依旧坐在那,可是头颅已经不见了,唯有脖颈的断口处还有鲜血激射……

~~

“陛下!陛下!”

杨国忠几乎是撞进勤政楼的,脚步踉跄,差点要摔在李隆基面前。这些都顾不得了,他仓皇禀道:“哥舒翰……斩首了杜乾运!”

李隆基眼睛一瞪,良久无声。

他突然老了很多,并非是脸上突然多了一道皱纹,而是一种心力交瘁的衰竭感。原本他虽也有七旬老者的样子,精神气质却不会让人意识到他老了,可在这一瞬间,老态就像是破茧的蝶一样,再也关不住了。

“圣人,哥舒翰一定是要反了!”杨国忠见他不语,只好再次提醒道。

“把李琮押下,审!”

“臣遵旨。”

杨国忠领旨,却不走,因为他知道这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甚至要激化冲突。果然,李隆基很快又否掉了这个命令。

“慢着!不妥。”李隆基道:“你是朕的宰相,伱说,如何处置?!”

“臣以为,或撤换了哥舒翰?”

“他故意‘中风’,便是为了试探朕的心意。当时朕尚且未曾换了他,何况今日,一旦下旨,二十万大军西进兵谏,你来挡吗?!”

大冷天里,杨国忠额头的汗水不停淌下,“兵谏”二字就像是一把架在他脖子上的刀。

待哥舒翰兵至,拿什么来谏圣人?当然是他这个宰相的人头啊。

“有安禄山叛军牵制……”

“牵制?哥舒翰与安禄山两个胡人联手又如何?”

“这……”

杨国忠答不出了,只好道:“也许,哥舒翰只是与杜乾运起了冲突,未必便是要反。”

见他到此时还心怀侥幸,李隆基心中愈怒,却已懒得再与他多言,自顾自地来回踱步,思忖对策。

良久,李隆基眼神闪烁着,缓缓问道:“倘若朕主动退位为太上皇,让李琮登基,如何?”

“不可!”

杨国忠惊得魂飞魄散,连忙磕头。

李隆基带着冷嘲热讽之意道:“世人都说朕纵容安禄山导致叛乱,怨声载道,朕若退位,方可让天下人出一口怨气。”

他倒是对旁人指责他酿成叛乱的言语非常不满,反觉得全天下人都是错的。

“陛下!万不可作此想啊,那是薛白为了扶立太子酿出的阴谋啊,他们故意逼反了杂胡,陛下如何能引咎?万万不可!”

大唐开国以来,一直都不缺太上皇。李隆基若退位,至少能继续享乐。可杨国忠显然是必死的,否则连圣人都引咎了,新帝还能一个罪人都不杀吗?

杨国忠惶恐地哀求了许久,忍不住抬头一瞥,见到了李隆基那冰冷的眼睛,终于反应过来——圣人怎么可能愿意退位?绝不可能的,只是在拿话敲打自己而已。

他本该是最了解圣人的,方才确实是太过惊恐,一时忘了圣人是最在乎权力的。

“冷静些,仔细想想,眼下该如何做。”李隆基叱道。

“喏。”

杨国忠咽了口水,思忖起来。

既不能撤换哥舒翰,更不能让圣人退位。眼下就只有两条路可以走了,一则凡事照旧,只需依既定战略,平定安禄山毫无疑问,到时明升暗降把哥舒翰调回长安荣养。可如此一来,一切就只寄望于哥舒翰忠心听话了,实则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这条路断然是不能走的。

“圣人,臣有一个办法。”

“说。”

杨国忠也知自己接下来说的办法十分无耻,担心被责罚,语气很虚,道:“驱狼吞虎。与其坐等哥舒翰兵谏,还不如命他尽快与叛军决战。眼下,任何处置哥舒翰的旨意都可能会逼反他,唯有催促决战是他无法拒绝的,若怯懦不战、违抗圣旨,他何以服众?”

这办法,李隆其不可能想不到,但他不说。由杨国忠提出来,意义便完全不同了。

因为郭子仪、李光弼一封封的奏折就摆在案上,字字句句,已将天下大势剖析得非常清晰了。

——臣等引兵北取范阳,覆贼巢穴,以贼党之妻儿为质,招之,则贼必溃。潼关大军唯应固守,以岁月毙之,万万不可轻出。

这种时候,叛军就像是被关在陕郡这笼子里的一只饿虎,自知将死,最是凶恶之时,把哥舒翰那二十万老兵带新兵的大军赶进笼子,要被咬成什么样子?要死多少人?

但不管死多少人,肯定是能胜的。本就是让他们去死,到时两败俱伤,再没有人有本事兵谏了。

李隆基与杨国忠其实一样,为了坐上现在这个位置,都付出了很多……

“陛下!”

杨国忠跪着往前爬了两步,道:“薛白已兵进洛阳,若再不决战,叛乱就要被抢先平定了啊!”

李隆基闭上眼,双唇一张,轻而易举地吐出了一个字。

“允。”

他根本看不到那正在潼关拱卫关中的二十万男儿,更想不起他们也是旁人的丈夫、儿子、父亲……他就是要他们去死。

他用一个字就能断送掉数百万人的幸福,因为他是这世间最接近神的存在。

他双手轻抚着的,只有他屁股下的那一把椅子。

~~

潼关。

关城西边的官道上,被马蹄扬起的尘烟就没落下去过。圣人一日三旨,严词命令哥舒翰立即出兵。这已不是商量的语气,而是正式的旨意。

“若要我说,奔回长安,擒杀杨国忠便是。”

城楼内,王思礼咬牙说了一句,双眉倒竖,颇显果决。

“住口!”躺在榻上的哥舒翰却是喝叱了一句,道:“叛乱未平,一旦长安动荡,叛军绝处逢生,天下还要乱到何时?”

“可这旨意是何意?那唾壶若非打着借刀杀人的主意?”

“安禄山清君侧,你也清君侧吗?!”哥舒翰气得须发皆张,方才镇住王思礼。

他咳咳两声,接着放低了声音,道:“军中之事,绝非我一言可决。不谈田良丘、吴元孜等人盯着,哪怕是陇右将领中,有多少人敢随我们兵谏?”

“扶立太子,有何不敢?圣人这些昏招,还不够让他们失望吗?”

“你忘了,庆王才入主东宫多久?圣人一世英名,真是所有人都不满吗?”哥舒翰道:“还有,军中有多少人是忠王的心腹?若兵谏时忠王出面镇压,你真有把握吗?”

“忠王……”

“他必不会让庆王轻易登基。”

王思礼遂无言以答。

“如今兵谏,你以何名义?召告天下‘我等不愿平叛,唯愿扶立太子’不成?”哥舒翰道,“不论如何,先平定了叛乱,才有再谈这些的资格。”

事实上,他们有另一条出路,那便是与叛军合作,一起“清君侧”,此事,安庆绪已不止一次遣使游说过哥舒翰。

但他们是陇右兵。

在边塞的黄土地上守卫了半生,他们守的不仅是圣人、长安,也是身后的无数人,因为他们是那些人的丈夫、儿子、父亲、兄弟、朋友,甚至只是素不相识的陌生人。

他们上阵杀敌,早就习惯了遇到任何事情都用自己的命去扛。

“好!”

王思礼沉默了片刻,终于有些沉郁地吐出了一个字。之后,他反而痛快了许多。

“那就先平定了叛乱,再以平叛之威振臂一呼。”

“这才是陇右将士。”哥舒翰道,“请颜真卿与高……张光晟他们来。”

不一会儿,几人遂聚集到了城楼上,商议与叛军决战之事。

颜真卿先入内,身后跟着的一人与他十分相像,也是一样的身材雄阔、面容沉毅,只是岁数更大些,须发皆已花白,正是偃师县丞,颜春卿。

颜春卿身后又有两个将领,头上的盔甲都压得很低,脸上缠着带血的裹带,让人看不清面容。

“圣人既下旨催促,我意与叛军决战,一战歼之。”哥舒翰道,“几位若是同意,我再传告全军。”

他之所以如此,乃因这几人是他军中最可能不同意之人,可没人有异议,他们都点了点头。

“圣意既决,也唯有如此了,否则再拖下去,朝廷追咎起来,断了潼关的粮草,万一大军哗变,更是不妥。”

颜真卿根本未提杀奔长安之事,只说了抗旨的后果,总之也是拿圣人无计可施。

王思礼听了,心想,这丈人还真是不如其女婿果断,今日若是薛白在,或是有别的说法。

“那便商议如何破敌。”哥舒翰道。

“也好。”

地图铺开,众人却是先看向了其中一名缠着裹带的将领。

“高……张光晟,你先说吧。”

张光晟身材高大,一双眼睛极是凌厉,当仁不让,上前道:“我退守潼关之前,曾想过要伏击叛军,因此在桃林塞设下了布置。可惜,还未决战,我已……罢了。”

说着,他看向另一人,道:“樊牢,你说。”

“好。”樊牢掀开了脸上的裹布,指向地图,道:“桃林塞西塬,有一狭道,乃是当年掘出灵符之地。”

众人都知此事,桃林塞就在潼关以东,也叫桃林县,开元二十九年正月,圣人梦到了老子,老子告诉他“有无疆之体,还有非常之庆”,于是便有官员看到老子显神在尹喜故里藏了灵符,一挖,果然挖到了,于是把桃林县改名为灵宝,并将“开元”的年号改为“天宝”。

在很多朝臣们看来,圣人从英明到昏庸的转变也就是从此开始的。

“于是,我们便把伏击地点设在那里。”樊牢道:“准备在那结束叛乱……”

(sdingdiannn/ddk54408392/138068052.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dingdiannn。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gdiannn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