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二友小说 > 科幻 > 满唐华彩 > 第435章 秋后算账

满唐华彩 第435章 秋后算账

作者:怪诞的表哥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4-06-18 13:03:24 来源:顶点小说网

第435章 秋后算账

常山郡。

城北,叛军大营绵延一片。

因井陉为唐军所夺,蔡希德久攻太原不下,只好先退回飞狐口,再绕道杀到常山郡,可惜如此已错过了最佳的时机,常山郡早已传檄河北,各郡皆有兵马支援。

井陉要道,不可不夺,否则河东、朔方的兵马便可源源不断地杀入河北。蔡希德只好接连派出使者去求助于史思明。

没想到,史思明没来,李光弼反而先到了。

“该死,耿仁智怎还不回来。”

这边蔡希德还在营中破口大骂,那边,常山郡里却是一片欢腾。

“援军到了!”

欢腾声中,城门大开,李光弼当先策马而入,袁履谦连忙从城门赶来相迎,人未至,已道:“王师一至,河北诸郡无忧矣。”

他没有穿安禄山赐的紫袍,也没有因常山郡城被攻破而被碎杀,在阳光下展露着笑容。

“不是,我不过贱民出身,为攀附蔡希德,改名换姓罢了。”

他之所以知晓此事,乃因贺兰进明单独进了一份奏折报功。

“北海太守贺兰进明何在?”边令诚又问道。

得到的回答是形势并不好。

但打发了这个监军,李光弼坐镇常山郡,很快便心无旁骛地布置起军务。

次日,叛军有五千兵马依之前蔡希德命令,由行唐县运草料回营,才渡过磁河,忽然遭到唐军袭击,被半渡而击。

叛军伤亡惨重,只好退回大营。

“高秀岩于河曲大败,退守云中、马邑,郭子仪步步紧逼,高秀岩再败,现已退至雁门关坚守,遣使求援,我不得不分兵支援。”

袁履谦一愣,转头看去,只见一个身材壮硕、面白无须的将领策马走来,居高临下地看着他。

蔡希德依旧不敢接战,只好移驻远处,等待史思明前来汇合,此战伤亡虽不大,却使得叛军愈发士气大损,军心动摇。

……

一时之间,唐军骑兵四处,蔡希德却不敢妄动,任由李光弼重振民心。

是夜,史思明还忧心忡忡,到后半夜才睡下,盔甲都没卸。他才进入梦乡,又听到了营外的鼓噪,心烦地捂住了耳朵。

“大丈夫岂可如此作贱自己?!”

然而,听了一会之后,史思明倏然坐起。

史思明遂知,留给他们击败李光弼的时间已经很紧张了。此战若败,唐军将如洪水泻堤一般源源不断地从井陉这个缺口杀进来。

“袁长史居功甚伟。”李光弼翻身下马,略略寒暄,却是让出一步,道:“边监军也来了。”

接连战败,蔡希德不敢轻易出营,唯有速遣信马催促史思明。邀其率大军火速北上,夹击常山郡。

李光弼深深看了蔡明义一眼,当即有了判断,上前为其松绑,沉声道:“叛军失道寡助,你可愿归顺朝廷?”

加上李光弼祭奠军民的行为博得了极大的人心,有一部被叛军练为团练的常山子弟遂决意举义,当夜便擒下了他们的将领蔡明义,投奔常山郡。

他们万万没想到唐军会悉知他们的动向,并绕到叛军大营以北,毫无防备,几乎被杀得全军覆没。

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遣兵到城外救助百姓,搜寻并埋葬尸体,并设祭坛,酹酒祭奠叛乱发生以来阵亡的军民。

边令诚不由皱起了眉,甚是不满地扫了袁履谦一眼,当即要求传令河北诸郡,尽快召薛白、贺兰进明回常山接旨。他是监军,李光弼也只能听了。

李光弼遂夺下这批草料,以及这五千叛兵的战马,依原路绕过叛军大营返回常山郡。

史思明也是名将,很快就察觉到李光弼的目的,火速遣使到蔡希德营中,询问他郭子仪何时会到达战场。

“常山太守薛白何在?如何不来相迎?”边令诚问道。

“薛太守领兵往平原郡支援了。”

他终于舍得下令强攻,叛军士卒们遂制好云梯,驱赶团练乡勇、蚁附攻城,不惜伤亡也要夺下常山。

李光弼亲自安抚了这些团练子弟,看向他们擒来的叛军将领,问道:“蔡明义?你可是蔡希德的兄弟?”

先是朔方节度副使郭子仪亦遣人传信,已收复静边军,斩杀叛将周万顷,并在河曲击败叛将高秀岩;同时,听闻平原郡阻挡了史思明的大军足够长的时间,河北诸郡还未重新陷落;之后,又得到清河、博平郡传来的消息,薛白竟还率军带着史思明兜了个圈,还大败叛军,攻破了魏郡……

既然史思明还未到,李光弼立即点齐兵马出城反攻蔡希德大营。

至于史朝英,想必李萼绝不敢轻易杀她,那与其苦等在清河城下,倒不如先击败李光弼,收复井陉,则河北诸郡自然会投降。

一天之内,常山郡城上下伤亡三千余人,将四面城墙全染成血色。

因为每天夜里,李光弼都会派一支轻骑骚扰他的营地。那是陇右骁骑统领,他伏击过几次,被耍得疲惫不堪,此时根本不想理会。

李光弼早有准备,与袁谦履在常山郡砌起了深沟高垒、严阵以待,提出了“贼来则守,去则追之,昼则耀兵,夜斫其营”的战术,不求退敌,只求让史思明、蔡希德两部叛军疲惫不堪。

那李光弼的战略目的就非常清晰了,他将与郭子仪配合,击败叛军蔡希德、史思明,稳固河北形势,甚至收复河北全境,使据守洛阳的叛军成为无根之萍。如此,哪怕洛阳失守了,还是能尽快平定叛乱,将危害降到最低。

史思明正包围清河郡城,却不强攻,且分兵渡黄河寻找薛白踪迹。得了蔡希德的催促,知道河北局势耽误不得了,只好恨恨放过薛白,召集兵马北上。

两万余骑兵先行,仅三日便杀到了滹沱河南岸,与蔡希德部夹击着常山郡。同时,史思明还在不断调集兵马,要以兵势先压垮常山郡的军心。

“贺兰太守随薛太守一道往平原支援了。”

同时,唐军还有一道道好消息传了过来。

蔡希德得知消息,先是讶异,之后怒而提兵截击。奈何李光弼早有准备,已遣了三千轻骑隐匿于树林当中,此时便忽然杀出,以劲弩连番伏击。

今夜的声音不对劲。

“敌袭!”

他大喝着,出帐,到旁边的帐篷里一脚踹醒了史朝义,骂道:“敌袭!还不鸣鼓?!”

“阿爷?不是每晚都……”

史朝义也听出了不对,连忙窜起,随史思明出帐。

但此时,整個帐中营地都因李光弼一直以来的骚扰而显得滞后、僵硬。而今夜确实不是骚扰,一支唐军已经踏马进了营中。

喊杀声中,火光四起,映照出了一杆大旗。

“郭!”

“是郭子仪?!朔方军来了!朔方……”

郭子仪若至,代表着叛军在河北所有的布置被打破、朔方与河北之间的通道被全部打通,代表着朝廷的西北精兵已经能随意杀入战场。

叛军顿时感到巨大的绝望。

“不是郭子仪!”

史思明还在试图激励士气,遣信马到蔡希德营中求援,很快,他得到了回复。

“报!将军,不好了,蔡将军已经败逃了!”

“什么?撤!快撤!”

史思明知战事不可挽回,只好独领一支心腹精锐撤师。

才逃出营,混乱之中,忽有一支利箭“嗖”地射来。

破风声至,史思明迅速勒马。

“噗。”

利箭顿时射中他的战马,伴着马匹悲嘶,他摔下马来。

“叛贼哪里逃?!”

唐军中一员将领执弓奔来,正是李晟。

“阿爷!”

史朝义见状,回首一箭射向李晟,弃弓,飞马上前,将坠马的史思明拉上他的战马,高喝一声“断后”,马不停蹄地便逃。

李晟一箭射落史思明,正待再追,感到有箭矢袭来,连忙一低头,“叮”的一声,箭矢射中他的头盔,等他再抬头,史思明父子却已被其亲兵挡住了。

是役,史思明、蔡希德大败,向北逃往博陵。

~~

“大胜!大胜!”

“常山解围,河北光复!”

天光照在常山郡的城楼上,忙碌了一整夜的袁履谦猛地听到城外信马的呼喝,抬头看天,忽然眼睛一酸,泪如雨下。

他想到了自己站在那痴肥的安禄山面前,弯腰埋首,捧起那件紫色的官袍。

再多的屈辱,熬到了这一刻,终于是熬完了。

“袁长史,袁长史?”

袁履谦泪水朦胧地回神看去,却见李光弼已到了他面前。

李光弼昨夜命一支兵马与郭子仪夹击史思明,自己则率军大破了蔡希德部,此时盔甲上满是血污,脸上却难得显出轻松的笑容。

“走,随我去迎郭子仪。”

“容我换身衣裳,以免失礼。”

“不必。”

李光弼上马,当先便走,走着走着,忽道:“我与郭子仪素不和睦。”

“什么?”袁履谦尚未反应过来。

“总之是合不来。”

袁履谦闻言,忧心不已,心想倘若这河东、朔方的两位大将不合,如何是好。再回头看一眼身后那大摆阵驾的边令城,更让人担忧了。

他们赶到叛军营地,只见唐军正在清点叛军的首级,一颗颗血淋淋的头颅像白菜一般被装在板车上。

边令诚一见就欣喜,上前查看,并在此等着,等郭子仪来拜见他。

李光弼则与袁履谦往大帐走去。

袁履谦先进了帐,只见一个身长六尺,长须美髯花白的老者正倚在史思明的榻上呼呼大睡,甫一听有人进来,立即睁开了眼。那时而呜咽,时而高亢的呼噜声顿时停了下来,也不知他睡熟没有。

他没披甲,袁履谦也不敢确定他是不是郭子仪,转头看了李光弼一眼,李光弼冷着脸没说话,目光盯着史思明落下的长槊,上前捧起一看,目露惊喜。

“敢问可是郭公?”

“不是。”

袁履谦一愣,盯着对方的眼袋发了片刻的呆。

“哈哈哈,兵不厌诈。”郭子仪哈哈大笑,高大如山的身体站了起来,道:“朔方节度副使郭子仪,幸会,此番破贼,袁长史居功甚伟啊。”

“不敢当。”

说话间,郭子仪已看向李光弼,两人睇目相视,不交一语,让袁履谦感到十分尴尬。

末了,郭子仪先开了口。

“那槊,我看中了。”

李光弼遂放下那杆长槊,又听他接着道了一句。

“你既喜爱,赠你便是。”

“好。我得人举荐,今官职已不逊于你。”

“哈哈哈。”郭子仪哈哈大笑,干脆趿了鞋上前,拍着李光弼的背,道:“今叛贼乱国,迫需你我齐心协力,岂还好再怀私忿?”

李光弼亦是爽快,当即执礼一揖,道:“愿合力破贼。”

“好!”

袁履谦原以为他们的“不和睦”是怎样的党同伐异,没想到竟是如此孩子气的斗气,见两人能尽弃前嫌,不由大喜。

“两位节帅一直就在合力破贼,可谓是英雄所见略同。”

“默契罢了。”郭子仪摆了摆手。

“换身衣裳,去迎边监军吧。”李光弼道。

郭子仪也不见外,当着二人的面便开始穿戴,如叙家常一般问道:“怎么未见到薛郎?我久闻其名,却还未见过一面哩。”

“薛太守前往平原郡支援,不久前攻破魏郡,已追着贼兵杀过黄河了。”

“河北有此战果,薛郎功不可没啊。”

说着,郭子仪抬起手,指了指远处几个将领,道:“那是薛嵩、薛岿兄弟,这次能重新夺回雁门关,多亏了他们。而正是薛郎安排他们来接应老夫,先见之明啊。”

之后他又指向了远处的李晟,道:“李晟驻守土门关,风雨不摧,使井陉畅通,亦是老夫能赶到常山的原因。”

李光弼点了点头,道:“薛郎在数年前便识破安禄山的逆心,阻止他谋夺河东节度使,守住了太原,今日有此局面,我等不可忘了他的功劳。”

“方才袁长史说,薛郎与贺兰太守一起支援常山。昨夜,我麾下军士于叛军中发现一名战俘,自称……”

郭子仪说到一半,已看到了监军边令诚就在前方。

另外,站在边令城身边的,不是昨夜那自称是贺兰进明的战俘又是谁?

“哈,他倒是很快。”

郭子仪整理了花白的胡须,上前,以热情洋溢的笑容道:“边监军,有失远迎,是郭某的不对!”

李光弼心中轻哂,他此前与郭子仪不和睦,便是认为其人太过圆滑了。但如今共事,他才意识到,很多事情由郭子仪在前面挡着,他才能轻松不少。

“某亦久闻郭公大名。”边令诚朗笑道:“方才看郭公与李公、袁长史相谈甚欢,不知在谈什么?”

“在谈常山太守薛白的功劳。”

“薛白?”

边令诚略作沉吟,有些事还是让旁人来说的好,遂侧身引见道:“这是北海贺兰太守,出身名门,想必诸位都听闻过他的诗作?”

郭子仪很凑趣,抚须道:“贺兰太守诗风博雅,好诗,好诗。”

“贺兰太守亦是朝廷新任命的河北招讨使。”边令诚笑着拍了拍贺兰进明的背,“他陷于贼营,然威武不屈,凛然无惧,忠义可嘉。”

贺兰进明当即上前两步,一脸正气,与他们见了礼。

“方才郭公、李公提到薛白的功绩,他有功绩……两位只怕是被他骗了。郭公复河曲、夺雁关、破贼兵,皆将士用命,兼郭公指挥若定,与薛白有何干系?此人惯会逞口舌之利,将旁人功劳安在他头上。”

听着,郭子仪与李光弼对视一眼,各自转开目光,不复言语。

贺兰进明继续道:“薛白居心叵测,蓄意逼反安禄山,我奉朝廷秘旨押他入京,他提前得到风声,故意夺我兵权,陷我于贼,使我二弟惨烈战死。”

“此事只怕有误会。”

袁履谦脸色一肃,明知贺兰进明背后有边令诚撑腰,还是上前道:“我与薛太守共事,了解他为人,断不至……”

“够了!”

贺兰进明忽然抬手一指,喝道:“当我不知是何人与薛白通风报信,陷杀我兄弟,正是你!”

袁履谦并不惧他,道:“贺兰太守?你陷于贼营,难免激动,还请冷静了再说!”

“我问伱,独孤问俗、李史鱼、杨齐宣等贼臣何在?薛白之家眷何在?”

“他们联络贾循、刘客奴,策反范阳、渔阳,有大功于社稷,你这又是何意?!”

“我只问你他们在何处?!”

“总之不在常山郡。”

“袁履谦,你降于叛贼,给要犯通风报信,纵其部曲家眷,罪同谋逆!”

“贺兰进明!你敢血口喷人?!”

边令诚忽然笑了笑,摆手止住了愈发激烈的争吵,看向郭子仪、李光弼,问道:“此事,两位节帅是何看法?”

郭子仪当先道:“国事当前,这些小事还是等彻底平定了叛乱再议为妥。”

“两位节帅自是可信的。”边令诚笑呵呵地道:“至于旁的……不如请贺兰太守与袁长史,以及一众反正的‘功臣’先回往长安报功,可妥?”

说着,营地另一边响起了马嘶声,似有旗帜远去。

边令诚转头望向那飞扬的烟尘,问道:“何事?”

郭子仪微微眯眼,道:“哦,是老夫方才下令,遣李晟先返回土门关驻守了。”

“原来如此,那我方才的提议?”

李光弼正要上前,郭子仪不动声色地一挡,哈哈笑道:“我等管战阵杀敌之事,至于这些事,由监军定夺便是,各有分工,同心协力嘛。”

边令诚听得明白,这郭老头言下之意是,战阵之事自己这个监军就不要插手了。

于他而言,反正都是坐享功劳。

“好,便依郭公所言。”

此事便定下来,贺兰进明这个河北诏讨使新官上任,准备带着袁履谦回长安报功,至于独孤问俗、李史鱼、杨齐宣等,也是重要证人,需找出来。

当日,一道公文便随着军令递往河北各郡,在宣布唐军大胜的同时,也要求各郡守官一见薛白立即押下、报于河北招讨使。

仅仅两日之后,清河郡守李萼便见到了信使,才刚为河北的情势欣喜,很快又是一讶。

“蓄谋不轨?薛太守?”

“不错,今河北光复在即,也该处置薛白了。”

李萼继续反问道:“河北光复,却要处置薛白?”

“不错,还请李太守将人交出来吧。”

“随我来。”李萼登上城头,遥指南方,道:“唯请招讨使往黄河南岸擒薛白了。”

~~

黄河南岸,灵昌郡境内,薛白正驻军在山林中休整。

若往东南,则可去往还掌握在唐军手中的几个运河要冲;若往西,则可去往首阳山,但得经过如今已陷落的开封、萦阳诸地。

光武军的士气还算高,因为清河郡一战,让他们感受到整个河北的平叛局面很不错,诸郡都坚守住了,河东援军很快也要到了,史思明气势汹汹地来,结果却打得顾此失彼,被耍得团团转。

这种情况下,军中对薛白坚持选择南下,其实是有所疑虑的,连王难得也提出了问题。

“答应了听你的,危急时我便没问,但我不明白,为何占下魏郡而不守?”

王难得是懂战略的人,蹲在地上,随手便画出了形势图,继续发问。

“魏郡以东,就是太行八陉之一的滏口陉,李萼说了,朝廷已命原北庭都护、右金吾大将军程昂为上党郡长史,很快要兵出滏口陉,我等若坚守魏郡,可与程昂配合,速定河北。而运河上官兵不少,并不缺我们这一万余人,至少眼下不缺,你为何一定要渡黄河南下?”

薛白沉吟着,道:“大概是我有私心吧。”

“私心?”

“一直没告诉你,朝廷任命贺兰进明为河北招讨使,要押我入京。”薛白再次把那封密诏拿了出来,道:“我如今不是河北各郡的盟主,成了通缉犯。”

他之所以先告诉颜杲卿,却一直没告诉王难得,因为他需要说服颜杲卿,反而是王难得之前并不需要被说服。

“在清河郡,我一天都不敢多待。”薛白苦笑道,“深怕才解了清河之围,李萼得到朝廷消息,反手就要把我押下。”

王难得看着诏令,道:“事发了?”

他说的是他们私下血书为盟,拥立太子之事。

薛白却摇了摇头,道:“应该不是。”

“那是?”王难得疑惑起来,更不明白。

薛白很犹豫,好一会方才缓缓道:“应该是因为我的身世被揭穿了。”

“什么身世?”

“……”

当时薛白对颜杲卿用一句“圣人昏庸”就带过了他被通缉的原因,但他更信任王难得,敢把更深层次的秘密透露出来。

王难得听了,眼神先是透露出一些震惊,之后渐渐凝重,最后变得坚决了起来。

到了这次清河郡之战后,他与薛白的情义、对薛白的佩服,已经足以支持他选择辅佐薛白。

“你想怎么做?”

“你就没想过,押下我,当河北招讨使?”

“男儿之间的情义不必多言。”王难得道:“只说你的计划。”

“我在首阳山有一支私兵。”薛白道:“你莫看它人数不多,怎么说呢,首阳山我经营多年,不说固若金汤,但也是易守难攻,陆浑山庄便相当于是我的‘雄武城’,其中的粮草、军备若能给我们这一万余兵马装备上,可称雄师。”

王难得不由笑了笑,不知是信还是不信。

薛白继续道:“叛军正全力攻打潼关,洛阳反而防备空虚,且人心浮动,我甚至听闻含嘉仓也是空的,我们手握雄师,或可冒险一试,一举平叛?”

之所以冒险,因为野心大。越大的野心,要冒的风险自然也就越大,若只求加官进爵,王难得只要守在井陉、滏口陉这种进可攻退可守的地方,又安全,又一定有功劳。

但薛白要的远远不仅是这个。

“只有亲自平叛这样的不世之功,我才能一时声势无两,才足以对抗叛乱结束之后圣人的……迫害。到时方可借河南河北之势,请圣人退位,请太子登基。”

“做了!”王难得回答得很干脆,须臾,又道:“杨国忠这等奸佞小人也该斩了,还大唐一个朗朗乾坤。”

“繁盛之下,制度糜烂,我辈须重整河山。”

“好,我们去东都!”

王难得昂然站起身,先是望向北面的滔滔黄河,之后,在烈风之中西望,试图望到陷于叛军的洛阳,壮志凌云。

他誓要登凌烟阁。

薛白反而思虑重重,他说的这一切,都是此前就计划好的,必然也会有很多的变故。更重要的是,他现在的消息渠道断了,首阳山如何、洛阳如何、乃至于长安如何,他都不知道。

今日两人能聊的,更多的是畅想往后的志向,直到远远看到姜亥从山脚下过来。

“郎君。”

姜亥奔到薛白面前,一拱手,道:“打听到了,南面的陈留早便陷落了,之后雍丘县令令狐潮投降了叛军,现在西、南两面皆是叛军地盘,由叛军李庭望镇守……”

(sdingdiannn/ddk54408392/138099241.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dingdiannn。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gdiannn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