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二友小说 > 科幻 > 满唐华彩 > 第403章 叶公好龙

满唐华彩 第403章 叶公好龙

作者:怪诞的表哥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4-06-18 13:03:24 来源:顶点小说网

第403章 叶公好龙

杨国忠的私宅中,“啪”的一声响,大印盖在了一封调令上。

太原尹,这官职是在开元十一年从“并州大都督府长史”改来的,理论上的主官是并州大都督,也就是北都牧,但太原是大唐龙兴之地,北都牧长期由亲王兼任,乃虚职,由长史、也就是太原尹代行权职。

“拿着吧。”

杨国忠目光看去,见了杨光翙对这调令垂涎欲滴的样子,笑道:“口水擦擦,莫把它舔坏了。”

“谢右相!下官死也不会忘了右相提携之恩!”

“你这个‘翙’字不好写啊。”杨国忠道,“这太原尹的任命,前阵子薛白劝我在‘光’字后面写一个‘弼’字。你可知区别在何处?”

杨光翙一愣,念了“光弼”二字,才明白这是说差点要任命李光弼为河东节度副使兼太原尹。

“弼是夹正弓弩、使之不会弯曲的器具;翙是飞鸟振翅之声。”杨国忠显得比李林甫有文化,对这些生僻字十分了解,道:“薛白说,李光弼可匡正社稷,杨光翙只会一去不返,你认为他说得对吗?”

“谬矣,谬矣。”杨光翙有些慌乱,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灵机一动,道:“光弼姓李,光翙姓杨。这才是最大的区别。”

“哈哈哈。”

薛白没料到他是这般反应,问道:“为何这般惊讶?”

过了一会,兴庆宫中有宦官过来,道:“圣人召你们进宫,在勤政楼等候。”

“我得到消息,安禄山此番会经太原进京。这种时候,派杨光翙这样一个废物到太原,未免太不妥当了。”

杨国忠意识到安禄山真有可能造反的第一反应却是责怪薛白,抬手一指,焦急道:“你把他逼得太狠了!休以为我不知,一开始召其回朝拜相的传闻是你放出来的吧。我早便说了这是个馊主意,不该多此一举,眼下如何是好?”

杨国忠惊疑不定,踱着步,下意识啃着大姆指,完全没了宰相的风度。

“我当然惊讶!他怎敢反?他怎敢的?”

“我自有渠道。”

“你根本就不懂!”杨国忠大为着恼,道:“我才是宰相,官员任命我自有分寸,不须你在旁指手划脚。”

薛白懒得在杨国忠还没从惊吓中反应过来的情况下多说,站在那闭目养神,任他在那责怪。

薛白见了这情景,良久无言,只觉世情比想象中更荒谬。

他嘴里还碎碎念着。

他终日说安禄山要反,竟不是因为事实真相如此,纯粹是构陷政敌,便如李林甫炮制的杜有邻案,何时在乎过杜有邻是否妄称图谶。

“自然是派遣能臣干将,前往钳制。我瞩意高仙芝、李光弼等人,而非鲜于通仲、杨光翙。”

正忙着巩固权威,却有下人趋步上前,禀道:“阿郎,薛白到兴庆宫求见了。”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通禀,自然不是因为大家都住在宣阳坊而恰巧看到了。实则因为杨国忠对薛白就是有所防备,尤其是害怕他更得圣心,进而威胁到他的地位。

像一只受惊的老鼠正在笼子里乱窜。

“什么?!”

“啖狗肠,都说这杂胡要反,我只当是你们与他有怨,找个理由要除掉他,原来他竟真敢撂了,啖狗肠……”

安禄山要造反的话题说了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其中叫嚷得最厉害的就是杨国忠,偏他此时表现出来的反应倒像是初次知道此事一般。

“太原乃龙兴之地,他拿下太原,事情就如你的意了,他不必再到长安拜相,随时可举兵造反。”

薛白早便意识到彼此有了分歧,所以独自前来兴庆宫,根本就没有要说服杨国忠的打算。

~~

薛白在兴庆宫外等了一会儿,听得身后的动静,回头看去,杨国忠已赶到了他的面前。

“写了一個戏本子,想献给圣人。”

他则接着处理旁的国家大事,首先便是重肃朝堂风气。自圣人怠政以来,重臣多喜欢在私宅务公,李林甫如此,王鉷亦如此,不成体统。杨国忠便不允许还有官员能和他享受一样的特权,往后只有他这个右相可居家务公,旁人如韦见素者一概不得僭越,这便是权威。

他自认为比陈希烈那个唯唯诺诺的懦夫要胆大得多,可当有大挑战摆在他面前,他同样先选择了退缩。

“再送阿白一句千金之言吧。”杨国忠叹道:“我等为官,要探听各种消息不难,难的是辨别消息的真伪。”

“我早便说了不该让安禄山回朝,早便说了。”杨国忠反而啰哩啰嗦的,苦口婆心道:“该安抚他,让他回范阳,多加赏赐,首先保证他不造反,旁的事,徐徐图之。”

薛白见他还是这副毫无警觉的模样,问道:“可知安禄山故意经太原,意味着什么?”

“什么?”

既彼此心知肚明的,薛白也坦荡,道:“举荐李光弼到河东,我与阿兄通气的时间可不晚了吧?”

“你何处得到的消息?”

如此,他们才一道入宫,被安排在勤政楼前的庑房中等候。

“哈哈哈,阿白也在?今日何事求见圣人啊?”

杨国忠仰头大笑,对这个态度非常满意,挥退了杨光翙。

“伱啊!”

杨国忠与这宦官更熟悉些,连忙上前几步,从袖子里拿出一块金叶子递过去,动作行云流水。其后,他与那宦官低语了几句。

薛白点点头,对此没有多说,毕竟李光弼在朔方是真病还是假病连哥舒翰都只是猜测,若是装病,也不宜告诉杨国忠。

“那不是被安思顺横插了一脚,把李光弼调到朔方去了吗?”

杨国忠竟然惊呼了出来,满是诧异地问道:“你是说……他真要反了?”

杨国忠目露狐疑,心知薛白的目的必然不是如此简单,语重心长地叹道:“你有何事不能与我先通气,要直接求见圣人?”

“快,我也要入宫。”

但奇怪的是,分明是薛白先来的,当先被召入殿中的却是杨国忠。

~~

自从贬了张垍之后,李隆基心里就一直梗着一桩事。

他以前非常信任安禄山,现在却因张垍给安禄山通风报信而起了疑心。

由此他终于愿意听听薛白、杨国忠这些人的看法,故而今日听闻薛白请求觐见,他便召了,但宦官称杨国忠有更重要的急事,他遂决定先见杨国忠。

对于这个替他打点冗务的辅弼之臣,李隆基非常信任,尤其是杨国忠有些无赖、粗鄙,反而更能给他安全感。

君臣见礼之后,李隆基问道:“你一直与朕言,安禄山有反心,原由何在?”

杨国忠没料到上来就遇到这样的问题,想了想,答道:“胡儿无知,明言‘不知太子为何物’,岂非心存反意?”

“就这般简单?”

“臣近来在想,臣也许被人计算了。”杨国忠斟酌着,忽这般说了一句。

李隆基大感诧异,道:“细说。”

“当时,臣风闻圣人要召安禄山回朝任相,不及核实,径直入宫反对此事。”杨国忠道,“但不知为何,此事还是成了真的。臣思来想去,或是有人想逼反安禄山?”

李隆基眉毛一挑,对这个思路感到十分新奇,原本梗在心里的忧虑也开始动摇了。

杨国忠虽未抬头,却敏感地感觉到圣人稍微放松了一些,遂道:“臣虽言安禄山必反,乃出于老成谋国之言。认为他权柄过重,当加以限制。但臣并不赞同将他召回朝试探他心迹的举措,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卿说话有所进益,近来读书了?”

“臣担当重责,不敢懈怠。”

杨国忠听得圣人岔开话题和他闲聊了几句,知道圣人这是认同他的,遂大胆地提出了他的建议。

“臣以为,安禄山既上表称愿意回朝,已表达了他的忠心,且让他回镇范阳,加以赏赐,使之心怀感激,足矣。”

“卿今日怎一反常态?”

杨国忠往日以为安禄山是条狗,拿棒子想打狗,结果却发现这狗成了虎狼。当然只好一反常态了。

他想了想,道:“臣始终为圣人考虑,此前提醒圣人,乃出于防人之心,防人之心不可无;如今一些人试探、逼迫安禄山过甚,却是存了害人之心,害人之心不可有。”

“朕打算加安禄山左仆射之衔,命其留镇范阳,如何?”

“圣人英明。”杨国忠应了,又道:“对了,薛白今日也是为此事而来,臣与他在兴庆宫前拌了几句嘴。”

“这竖子。”

李隆基笑了笑,道:“还是那多管闲事的性子,不必理会他。”

~~

庑房中,薛白静候了一会,有人推门进来。

他目光一看,见是高力士。

“圣人还在见杨国忠,正谈今年上元节之事,恐是不会再召见你了。”

薛白见他身后并无旁人,方才道:“没关系,我本就不是来面圣的。”

“那还是来见我这个老阉奴的不成?”

“高将军不必妄自菲薄。”

薛白还真就是来见高力士的,至于求见李隆基,只是个幌子罢了。

在高力士面前,他也不掩藏情绪,有些疲惫地搓了搓脸,以示对李隆基、杨国忠这些上位者只顾享乐以致僵化腐朽的失望。

他累了,不愿再周旋于其中,试图去影响他们以改变局势。

“据线报,安禄山准备往太原。”

“消息可靠?”

“应该可靠。”薛白并不确定,踱了几步,道:“但此事干系重大,轻忽不得。”

不需要太多的言语,高力士已明白了眼前的局面,沉吟道:“圣人不愿兴师动众,想必还是会怀柔、安抚。经过这次我亦看明白了,安禄山已有尾大不掉之势,你要圣人下决心断尾,难。”

“怀柔、安抚不是长久之计,安禄山之所以必反,不仅是他个人的野心,而是形势所致。”

高力士叹息道:“你我所能做的已都做了,又能如何呢?”

薛白想了想,还想再尽些努力把李光弼安排到河东,遂再次问了此事。

高力士摇头不已,道:“杨光翙的任命,方才杨国忠已在御前禀明了,称杨光翙是适合怀柔安禄山的人选。”

“如此重任,放一个废物上去。”

薛白的语气并不客气。

他已经很不耐烦了,这感觉就像是他看到了一个房子已经起了火,指着那火苗告诉房子的主人,对方却无动于衷,只顾闭着眼沉醉于美酒佳肴……不,这不是别人的房子,这是包括他在内的天下人的房子,那纵情声色的所谓主人就只在乎自己。

今日来之前,薛白心里有一个想法,当时他还不确定,此时却逐渐清晰起来。

他不想再借着杨国忠乃至李隆基的手去下这盘棋,他鄙夷这些操纵者,宁愿自己化为棋子去到那棋盘上去。天地广阔,居庙堂之高又能看到多少。

“我得到太原去。”薛白道,“河东不能落入安禄山之手,我来阻止此事。”

“你去又有何益?”

“我有把握。”

高力士斟酌着,道:“我虽不知你要如何做,但你既这般说了,我信你能够不让安禄山窃河东。唯恐你这一去,要被他找到借口攻讦。”

“顾不得那么多了,唯有几桩事请托高将军。”薛白道,“一则,李光弼在朔方病了,已辞去朔方节度副使一职,高将军可设法召他回朝养病,出镇河东。”

“此事我记下便是。”

“二则,待高仙芝归朝,而范阳节度使人选有变,可委派他立即出镇范阳。”

高力士听了,只当薛白计划在太原斩杀了安禄山,不由惊疑。

薛白做事雷厉风行,既是做了决定,道:“此事务必要快,还劳高将军留心河东何处有阙,贬官亦无妨,我年节前便启程。”

“圣人还念叨着上元节让你这游冶使出些新花样。”

“此番若处置不好,往后新花样怕是太多了。”

地方官员想调任京官,难如登天,京官想要外放地方却是简单。

“等着。”

高力士丢下两个字,转身自回了兴庆殿去面圣。

李隆基还在与杨国忠议事,只是话题已由边镇大事转到了上元花灯之上。

毕竟是长安城一年一度的盛会,连圣人也十分期盼。

高力士不敢打搅他们,小心翼翼地站到了圣人旁边,端起酒壶,往杯子里斟了酒。不想,还是弄出了琅珰声响。

李隆基转过头,问道:“如何?那竖子何事要觐见。”

“回圣人,老奴问过了。”高力士道:“薛白今日来,乃是想为圣人分忧的。”

这话说得十分委婉,李隆基便追问道:“如何为朕分忧?”

“他想要迁官河东磨砺,盼能像安禄山一般镇守一方。”

李隆基轻哂一声,道:“他倒是有自知之明,性情浮躁,是该多磨砺沉淀。”

他早便认为薛白并不能胜任中书舍人一职,与杨国忠说过要贬谪。当时杨国忠还想利用薛白对付政敌,一直拖着,如今彼此却有了分歧。

想了一会儿,杨国忠回过神来,便听李隆基问他何处有阙额。

他如今虽在选官,对河东各地的情形却不甚了解,对答不出,正为难之际,脑子里却想到前几日收到的一个消息,遂道:“回禀圣人,常山郡太守裴玉书病辞了。”

~~

转眼间到了天宝十二载。

癸巳,蛇年。

这已是当今天子在位的第四十一个年头,天下太平。

~~

元月初六,解县,盐湖。

盐湖上白茫茫一片,让人分不清是盐还是雪。

湖边的一座小屋中,元结正坐在炉火边,手里拿着一份册子在记录着什么。

他已在解县有些年头了,起家官是解县县尉,迁县令,一直都是围着这盐湖打转。无奈何,满县百姓的衣食,全都系在这些盐上。

当年上任之前,元结与薛白探讨过大唐税制的改革,已及榷盐之法的试行。这些年他默默无闻地沉下心来,在最贴近百姓的地方,反倒有了更多的感触。

忽然,风把窗户吹开,“啪”的一声响,之后有风雪灌了进来。

元结没有起身去关窗,因为他正好看到窗外,有一队人正从远处往这边来。

“县尊,有人来看你了!猜猜是谁!”

喊话的是解县的一个年轻人,名叫阿癸,没有姓,就是个在盐湖上讨生活的,大字不识却喜欢诗。仅凭一腔对诗的热情几年前常常凑到元结、杜甫、皇甫冉这些人当中聊几句,他们也没排斥阿癸,就带着这么个目不识丁的小民谈论诗词歌赋。

元结站起身来,推门而出,问道:“是杜子美回来了吗?!”

他在盐湖待得太久,已把这里当成家,才有“回来”二字。

阿癸跑在雪地里,很是兴奋,大喊道:“不是杜公,是另一个诗人,他的诗我也爱读!”

喊声传到了后方薛白的耳中。

薛白这些年一心官场,倒没想到自己在民间首先是个“诗人”,或可见唐人对诗的热爱。

他转头看向湖面上的雪,觉得这一切甚是干净纯粹。

前方,元结已从屋子里迎了出来,大步赶到薛白面前,抻长了脖子看了一会,揉了揉眼,哈哈大笑起来。

“真是薛郎,许多年未见了!”

“天宝六载覆试授官之后,便未再见到元兄了。”

“高了。”元结伸手比划了一下,道:“比我还高了这么多。”

他脸上是兄长般温和的笑容,说话间拉着薛白到屋内说话。

“年节还未过,这几日我休沐,便到此间来。盐湖上事情多,我在此,百姓们找我方便些。”

薛白目光看去,见他脸上的皮肤黑了些、红了些,该是被风吹的。

两人进了屋,元结便开始张罗着弄吃的,让阿癸再添些柴,又从屋外舀了些雪来,放在炉子里煮,下了牢丸。

不一会儿,炉水煮腾,牢丸全都浮了起来。

“给你尝些好东西。”元结笑着从桌上拿下一个瓷瓶,拔开瓶封,一股酸味便弥漫开来。

薛白不由好笑,道:“才过黄河,便能尝到山西的醋。”

“我就是为了这口醋下的牢丸。”元结道,“六载光阴,彻底成了河中府人喽。”

薛白问道:“六载榷盐,元兄可有何看法?”

“盐税是利器,却得谨慎,慎之又慎。如何说呢?简单说吧,比起租庸调,它可在更短的时间内收缴到更多的盐税,毕竟人人都要吃盐,而租庸调却是固定的,可你想,一旦把握不好,其祸害也就大了……”

关于这榷盐,元结想说的还有很多,可他说话间留意到了薛白脖颈上的伤痕,道:“对了,我听说你曾去了南诏。”

“是啊,走南闯北的。”

“这次闯北又是为何?”元结转头往外看去,只见薛白带来的护卫竟有二十余人,正立在屋外,任风雪吹袭,个个巍然不动。

在他看来,这是朝廷重臣才有的护卫规模。他却不知道,薛白这次把家眷也带来了,暂时安置在解县,今日薛白是脱离了队伍特意过来看看他。

“外放了一个官职,常山太守。”薛白道,“我与新任的河东节度副使、兼太原尹杨光翙同行,经太原往常山赴任。”

“四品官?”

“嗯。”

哪怕有杨国忠这样的幸臣作为例子,薛白的升迁速度也让元结感到夸张。

但元结却不是只着眼于功名之人,思忖了片刻,倾身向前,道:“我听闻王节帅病逝了,此事如何回事?”

“元兄消息挺灵通的。”

“这里是河东,最在意此事。”

薛白放下手中的牢丸汤,道:“今日来见元兄就是想问问,河东官场对于王忠嗣、安禄山的态度。”

“此事我不算了解,但运盐的商贩时常会说些北面的消息。王节帅被调离之时,委任韩休琳为留后,韩休琳做事四平八稳,却少了些魄力,镇不住那些骄兵悍将。”

元结说着,拿起了一些瓜果,在桌案上摆开,边摆边道:“安禄山对河北将领的拉拢不是一天两天了,这是雁门关,这是关外依附大唐的各个部落,皆被拉拢了,连我这个河东道最南的解县令都知道,雁门关以北安禄山才是实质上的河东节度使……”

(sdingdiannn/ddk54408392/138194599.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dingdiannn。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gdiannn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