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二友小说 > 科幻 > 满唐华彩 > 第304章 右相府

满唐华彩 第304章 右相府

作者:怪诞的表哥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4-06-18 13:03:24 来源:顶点小说网

第304章 右相府

张垍匆匆赶到兴庆宫,才被引到殿下,抬头一瞥,远远见到圣人正在以一种极为欣慰的表情对安禄山点头。

也许是近来对相位太过患得患失,他心中灵光一闪,暗叫坏了,圣人不会是想拜安禄山为相吧?

须臾,他又放下心来,知圣人便是有此荒谬想法,以河北之局势,一时也是懒得再换人去整顿的。

“圣人,张驸马到了。”宦官上前低声禀报了一句。

李隆基回转头来,笑道:“张垍,你上前来,朕有话私下问你。”

张垍微微一愣,不知这又是如何回事,目光迅速环顾,只见杨国忠、哥舒翰、阿布思、崔惠童等人都面无表情。

今日唯独没有召李林甫,可见李林甫的办法再好,还是没有满足圣人要在最快的时间内重振大唐天威的心思,故而要召诸节度使来问询。

崔惠童是个和事佬,哥舒翰、阿布思是边镇将领,可对南诏之事发表见解,唯独杨国忠来是做甚的?哦,定是举荐鲜于仲通南征。

“遵旨。”

脑中思绪只是电光石火地一闪,张垍已打好腹稿,上前倾耳听李隆基说什么。

“朕有意命王忠嗣灭南诏,张卿以为如何?”

闻言,张垍甚是诧异,他今日入宫前完全没料到会遇到这样的问题,遂迅速思忖起来。

他认为,此事首先不会是李林甫提出的,以王忠嗣征南诏,虽能将其从河北调开,却也给了王忠嗣一个掌兵立功的机会,李林甫总不能只寄望于王忠嗣染瘴气而亡。

那么,是哥舒翰念于旧情,希望能与王忠嗣并肩作战、对抗吐蕃?

再抬眼一瞥,只见圣人目光灼灼,颇有考较之意。

张垍知道他这一个回答已关乎相位。

他与太子、安禄山等各方面的关系都很不错,正是一个适合于主持局面的人选。

“圣人英明,臣以为能速灭南诏者,非王忠嗣莫属!”

~~

入夜前,宁亲公主回了府,听闻薛白正在前院等候张垍,她不由惊诧,之后决定过去见薛白一面。

到了庑房外,眼看有两个护卫按刀坐在那,她便不再往前走,只等薛白出门相见。

“你便是薛白?”

“殿中侍御史薛白,见过公主。”

“真是少年才俊。”宁亲公主上下打量着薛白,眼神有了些惊疑之色,道:“倒有驸马年轻时的风采。”

她其实与薛白有些渊源。

三庶人案之后,张九龄收留了一批牵连此案的官眷,经贺知章等人保护,最后交在张垍手中,薛白就是其中之一。正是她发现了此事之后,发卖那些官眷,使薛白落入咸宜公主府,险些被掐死。

薛白侥幸未死,还当了官,且跑到宁亲公主府来,如何不让她忌惮。

但真见了面,眼看这少年相貌英俊、气质雍容,倒让宁亲公主想起了二十多年前的一些事,彼时她与四姐都到了及笄之年,她一眼就相中了四姐的未婚夫婿张垍……

目光看去,记忆里风度翩翩的少年张垍似乎与眼前的薛白重合了起来。

“公主?”

身旁的婢女轻唤了一声,宁亲公主回过神来,问道:“入夜了伱还在等驸马?可是有要紧事?”

“是,有重要国事。”

“国事?”

宁亲公主微微一笑,吩咐人给薛白端些点心,她则自带着侍婢走了。

回到屋中,她不由与心腹嘀咕道:“这两人长得像、走得近,莫不是他与唐昌生的私生子?”

“公主,这……必然不会的。”

“呵,张垍就是这种人。”

宁亲公主对自己的夫婿毫无信任,登上自家阁楼,往前院看去,许久,待见张垍归来,却是第一时间到前院见薛白,且有个很亲近的拍肩的动作。

“你看他,二十年没笑得这么高兴过了,若非见了儿子还能是什么。”

~~

张垍确实是多年未这般开怀过了。

他看着薛白,满眼都是欣赏,道:“如你我所料,圣人已有意拜我为相了。”

“哦?”

张垍压低了些声音,道:“今日圣人问我,可能兼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圣旨还未下,暂时不可声张。”

薛白道:“张公是如何向圣人献策的?”

张垍脸色不变,心念一转,并不愿在任命下来之前节外生枝,遂从容不迫应道:“多亏你拉拢了哥舒翰,事涉吐蕃,圣人甚为重视他的意见。”

薛白还要开口,张垍又拍了拍他,示意他稍安勿躁,道:“先谈吐蕃,你了解多少?”

“驸马可知苏毗部?”

“坐下说。”张垍招人吩咐道:“端酒菜来。”

薛白从袖子里拿出几卷书来,道:“见了哥舒翰之后,我特意查阅了吐蕃的记载。据说,苏毗欲叛吐蕃。”

“吐蕃让南诏叛唐,我们便让苏毗叛吐蕃?”张垍笑问道。

薛白先打开了那卷《隋书》,这是唐初魏征编的。

“苏毗原是个国,世代以女子为王,有‘女国’之称。女王由苏毗族中举贤女二人,一人为女王,一人为小女王,共主国政。女王之夫,号曰‘家人’,不知政事。总之,其国俗重女而轻男。”

“这便是你写的那‘女儿国’的由来了?”张垍笑问道。

“百余年前,因女王与小女王有裂痕,矛盾日益激化。为吐蕃趁机占领,后又复叛,直到为松赞干布重新征服。至今,苏毗为吐蕃诸部中之最,吐蕃举国强援、军粮马匹,半出苏毗。”

说到这里,薛白拿出另一份记载,又道:“但也有许多苏毗人不堪忍受吐蕃奴役之苦,欲叛逃吐蕃。天宝元年,苏毗王没陵赞便打算率部投奔大唐,可惜被吐蕃发现,其部二千余人被杀。”

张垍沉思着,道:“吐蕃有大臣勾结苏毗欲叛。哥奴亦知此事,想等吐蕃生乱再出兵南诏。但圣人不想等,若要尽快灭南诏,你可有良法?”

“我认为不需要数万大军,只需吐蕃内讧,只需万余精兵,可直捣姚州、太和城。”薛白道:“圣人心急,我们该做的是推动苏毗背叛吐蕃。”

“不错,两手准备都得做。”张垍很有宰执的气势,道:“我考虑南征的兵将人选,你可去见见吐蕃的使节。对了,我欲举荐你老师颜真卿为兵部员外郎,如何?”

“如此,听张公安排。”

张垍赞许地点点头,道:“哥奴若罢相,你我当尽心社稷,尽快平稳边疆局势啊。”

他既准备任相,便会替圣人把各种策略的可用之处整合起来。一方面尽快促使吐蕃内乱,另一方面则调王忠嗣回长安接受任命。

因预感到薛白或许会反对王忠嗣挂帅南征,他很警惕地隐瞒着此事,把促使吐蕃内乱的重任交于薛白。

这正是,用薛白之长处,使之勤勉任事,而避免薛白再为王忠嗣陷入权势之争,可谓是用心良苦。

……

待薛白离开宁亲公主府,回想起来,隐隐感到事情有些太过顺利了。

张垍似乎还并没提出能打动李隆基的策略,本不该这么快就被重用,除非有什么事还瞒着。

~~

李隆基见过了哥舒翰、安禄山之后,方才召了李林甫入宫。

君臣二人颇有默契,旁的也不多说了,李隆基似不经意般问道:“十郎以为,可否用王忠嗣挂帅攻南诏?”

“圣人?”

李林甫大吃一惊,没能马上做出回应。

当时未借石堡城之事除掉王忠嗣,让其继续镇守河东,他已深以为憾,此时不由担忧,倘若王忠嗣攻破太和城、立下大功,往后再支持李亨继位,又如何是好?

虽说他已扶植安禄山,做好了武力阻止的可能,但所谓的“武力阻止”于他其实更是一个筹码,朝臣们知道他有这个实力,自会站在他这一边,岂能真让安禄山杀入长安?而一旦王忠嗣得势,东宫也就有了同样的筹码。

这是宰相考虑问题的方式。

“十郎。”李隆基等了一会,没得到李林甫的回答,笑道:“十郎竟要想这么久?与以前不同了啊。”

“陛下,不知这是谁的提议?”李林甫道,“王忠嗣从未去过剑南……”

“他平定东突厥之前,也从未去过草原。”

李隆基不回答李林甫的问题,有些嫌这个宰相的老气沉沉,不悦道:“朕只问十郎,对此事的看法。”

“老臣以为不妥。”李林甫措手不及,只好道:“只待吐蕃生变,臣愿为陛下募兵十万……”

“那要多久?”

“只需静待两载……”

“你听到长安市上是如何嘲笑朕了吗?”李隆基忽然叱骂了一句。

李林甫顿时惶恐。

他在任何地方都能摆出宰相的威严,唯独在圣人面前,完全露出了一个老人笨拙的模样。

“老臣举荐阿布思……举荐李献忠挂帅,必为圣人平定南诏。”

“举荐一个突厥人去南诏,倒想得出。”李隆基讥讽一声,不欲多言,挥退了李林甫。

这一次,天子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李林甫没有以前好用了。

……

从宫中出来,李林甫依旧没想明白。

他算计好了一切,却没想到薛白会举荐王忠嗣去南诏,因为河东显然比南诏更关键。

而他才刚刚把阿布思调任朔方副使,准备除掉张齐丘,让安思顺接替朔方节度使,到时安思顺镇河西、朔方;安禄山镇范阳、平卢,对河东就形成了包夹之势,

一旦王忠嗣离开,安氏兄弟就几乎占据了整个大唐北方。其实这也不是李林甫想看到的,他最讨厌手下人势力大过他了。

当然,对朔方的图谋也可以停下来,但整个计划全被打乱了。

事情不对。

回到右相府,苍璧当即上前道:“阿郎,胡儿来了。”

“他若不来,本相也要召他,带到议事厅来。”

“喏。”

与往昔一样,安禄山又带了厚礼,进入厅堂时还是毕恭毕敬。

“右相,胡儿来向你辞行了,明日就要返回范阳,再见右相也不知是何时……”

“本相问你,是谁向圣人提议,任用王忠嗣平定南诏的?”

安禄山一愣,眼中透出茫然之意,惊道:“那不是会让他立功吗?!南诏弹丸小国,一打下来,王忠嗣不得入朝为相哩?!”

“咳咳咳咳……”

李林甫真是被气到了。

他自己想的时候,理由想了一大堆,反倒不如胡儿直言直语,说出了最让他忌惮之事——王忠嗣乃圣人义子,灭过东突厥,任过四镇节度使,再灭了南诏国,武勋已无可赏,下一步必是入朝为相。

安禄山显得比李林甫还慌,像一颗肉球在堂中滚来滚去,惊疑道:“他若拜相,以后扶立东宫,第一个杀的就是胡儿啊,怎么办?”

“本相问你,谁向圣人提议此事的?”

“胡儿想想。”

安禄山眼珠灵活地转动着,道:“昨日,先是崔驸马让胡儿与哥舒翰和睦,胡儿都说了好话了,哥舒翰却骂我,后来,圣人问计,哥舒翰却说要私下禀呈。”

“哥舒翰?”

“之后,到胡儿献策,学着哥舒翰私下禀奏,说一直以来边帅都是右相举荐的,右相以募兵替府兵、用微寒胡人,大唐扩地千里,今次南诏叛反,陛下该问右相。”

“后来呢?”

“张驸马到了,同样是私下禀奏。”安禄山一脸无辜,道:“说了什么,胡儿便不知了。”

李林甫捻着长须,仔细打量着安禄山。

眼前那张脸太过于痴肥,怎么看,都只能从那肥肉中看出憨厚来。

看着看着,李林甫不由想到一桩秩事——

他以往每次见安禄山,不等这胡儿开口,揣测其心思并先说出来,再加上他那“仙官”的传言,安禄山真以为他是神仙,敬畏无比。听说,安禄山在河北,每听人从长安回来奏事,必先问“右相何言?”倘若是好话,则欢喜到跳胡旋舞,倘若有说一点不好,安禄山便在榻上哭滚,高呼“我死也!”

李龟年曾几次在宫中表演这情形,引得圣人哈哈大笑。

这样一个安禄山,必然是不敢有所欺瞒的了。

思量着,李林甫又想到了哥舒翰与王忠嗣的关系,不由背脊发凉,若是哥舒翰倒向了张垍,不必等王忠嗣立功,这相位已经岌岌可危了。

他不再有心思理会安禄山,又遣人去把哥舒翰请来。

“右相,胡儿明日启程,还得去辞行。”

安禄山告辞出来,捏了捏李猪儿的脸,催促道:“快走快走。”

由李猪儿顶着肚子翻身上马,他脸上那憨笑的表情渐渐褪去,在长安的春风中显出些得意来。

反贼考虑事情,当然与宰执不同。

~~

哥舒翰拖着有些跛的脚走过右相府的长廊,进了议事厅,只见李林甫沉着脸坐在上首,气场压人。

“见过右相。”

“你曾在王忠嗣麾下。”李林甫缓缓道,“是想与他并肩作战,还是想报他的知遇之恩?”

“不知右相是在说何事?”

“你昨日对圣人说了什么?”

“自然是对吐蕃的战略……”

哥舒翰话到一半,终于意识到了什么,讶道:“圣人想用节帅平南诏?”

李林甫冷眼看着他,愈发不悦。

“右相莫非以为此事是我向圣人谏言?”哥舒翰讶道:“或是说,右相以为……我被薛白说动了?”

“是吗?”

“不是。”哥舒翰正色道:“我既答应右相,如何敢误国事?”

李林甫拍案喝道:“谁不知你哥舒翰是个意气为重的游侠儿?!”

哥舒翰一愣,道:“右相若不信我,此事还有何好说的?便如阿布思,右相若愿用他、信他,何必把他的族人迁到幽州?”

“胡人举族入境,从来都是迁往河北,此事有何好说?!”

“所以河北难治,只能用安禄山?”

哥舒翰昨日才与安禄山吵过一架,此时心里更不痛快,反问了一句,指着自己的胸膛,问道:“天下精兵强将俱在陇右,我们有没有为此养寇自重过?!”

他一向对李林甫很客气、很感激。

但说实话,他也不怎么害怕李林甫,尤其眼下这时节,他有选择,大可支持张垍任相,或等一个入朝拜相的机会。

说出来旁人不信,他之前对李林甫的支持,真就是出于守信。

“反了不成?”李林甫喝道:“本相何时说过不信你?”

“右相从来都不信我!”

谈到这等地步,哥舒翰懒得再解释,但也不受这种气,干脆一吐为快。

“节帅统领四镇,因与吐蕃抗衡,需有四镇之力,朝廷害怕尾大不掉,拆分四镇可以。但河西、陇右素来一体,右相为何让安思顺镇河西、而我只镇陇右?且还明知我与安思顺不和,故意防范罢了。”

“你放肆!”

“我若放肆,早不理会安思顺了,赔笑至此,犹不信我,今日我说甚也无用,便当是我背叛了便是。”

哥舒翰自顾自发泄了心中积郁,转身便走。

那高大而微跛的身影远去。

李林甫犹愣在那儿,确实是当了太久的宰相,他已很久没感受过这种有人敢与他翻脸的感觉了。

右相府的局面有些失控了,只是还不明显。

……

次日。

与过去十数年一样,这日大唐的军国机务皆决于李林甫,官员们依旧抱着公文悉集于右相府。

陈希烈虽坐台省,只盖章而已。

但今日有一封陈希烈复核过的诏书送到了李林甫的案头。

“张垍兼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李林甫揉了揉眼,起身,嚅了嚅嘴。

他知道这次与杨銛拜相不一样,这次是真的要威胁到他的地位了。

好一会,他才招过李岫,道:“去,把张垍喊来。”

李岫还没转身,苍璧却又递了一封信来,禀道:“阿郎,驸马张垍使人送信来。”

一瞬间,李林甫竟有些惊惧。

这就是张垍与杨銛的不同之处,张垍出身相门,文武双全,是真的有宰相之能的,才平章中书门下事,已显露出完全不一样的野心与魄力。

“拿来。”

李林甫还是稳住了心绪,接过那封信,打开来。

入目只有一列字,寥寥七个字。

“谋河东者,杂胡也。”

李林甫瞪大了眼,一瞬间眼睛里出现了各种神情,从质疑、惊讶,到愤怒、警觉,再到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思考。

“胡儿人呢?招他来见本相。”

“这就去招……”

“快!”

李林甫其实还不信,他不认为自己这个仙官会看错安禄山。

回过头,眼前看到的还是安禄山在榻上打滚,因听了他一句苛责而高呼“我死也”的可笑场景……他揉了揉那双老眼,只见眼前的亭台楼阁开始变得模糊。

“我死也!”安禄山还在大叫。

之后,大叫声变成捧腹大笑。

“我死也!哈哈哈哈哈!”

“不可能,此为张垍离间之计。”李林甫一挥手,想让自己镇静下来,“待问问胡儿便知……”

“阿爷,阿爷。”

“人呢?!”

“胡儿已离京了……”

“遣快马去追!”

李林甫怒叱一声,奋然将眼前的屏风推翻,骂道:“我一手提携的杂胡,他敢背叛我不成?!”

“阿爷?”

李岫还没明白出了什么事,但看到这场面,猛然想起他以前谏父时的场景。

右相府就像一辆拉着大唐这个沉重货物的车,全凭下面的几个车轮支撑,也就是门生故旧。一旦车轮散了,右相府也就倒了。

以前,看不顺眼的车轮想拆就拆,如今,似乎有个最重要的车轮要掉下去了?

李岫脑中不由回想起自己当时的疾呼,“阿爷久居相位,前路满是枳棘,一旦祸至,如何是好?”

终于,有下属回来了。

“阿……阿郎……小人已派人追出城门,但胡儿称……他不能回京了……”

此时,李林甫已镇定下来,抚着长须思忖着,忽然一个激灵,惊道:“哥舒翰。”

“阿爷?”

“快,速去找哥舒翰来!”

这是一段更漫长、更让人煎熬的时间。

半个时辰后,苍璧一边小跑,一边擦着额头上的细汗回到了相府主厅。

李林甫正站在堂外踱步,见了他,目光灼灼。

苍璧莫名紧张起来,远远便喊道:“阿郎……”

忽然,他脚一崴,摔倒在地,一把老骨头却是没能马上爬起来。

李林甫心情差到了极点,不由叱骂。

他不由想到有一次,薛白颐指气使地提醒他,右相府的管事该换了。

今日之后,他就要把苍璧换了,确实太老了。

“阿郎。”

“说!”

“阿郎,哥舒翰不肯来,他,他正在……张垍府中……”

这一日,没有人说那是“宁亲公主府”,那座宅院在二十年里难得被称为“张垍府”。

“咳咳咳咳……”

李林甫正要破口大骂,却觉得嗓子干得厉害,一口痰堵在喉咙里上不来。

他感到自己快输了,原本是边镇尽用胡人,边镇尽是他的党羽,没想到这些胡人最不讲信义,说背叛就背叛。

“去找薛……咳咳咳咳……”

~~

子午驿。

薛白正坐在驿馆中等人,脑子里想着杜媗与自己说过的官途上八步走到宰执之位。

他走得虽快,资历却还太浅,往后必然会困难很多。但颜真卿这次已一跃为兵部员外郎,若下一步能迁中书舍人,就算不是宰相,也能染到中枢之权了。

如今是天宝九载,两三年内,妥善地解决好南诏的问题,让朝廷不至于在此事上损兵折将,同时建功立业,把颜真卿扶上相位,再以三五年缓解河北局势,暂时消除最大的隐患。之后,也许就有时间从根子上解决更多问题了。

故而说,南诏之叛,是个大危机,却也是个大机会,没有这个变局,也就没有机会立下能飞快升官的大功。

想着想着,前方尘烟滚滚,有人策马而来了。

薛白起身,眺望了一会,待见到颜真卿那雄武的身姿,微微笑了出来,莫名也有些紧张。

终于,马到了驿馆前。

“吁!”

“老师。”

“你已归长安了。”颜真卿尘风仆仆,道:“先说说南诏叛乱的详情。”

“阁罗凤之心,朝廷早已察觉,故而张虔陀上书要放其庶弟归南诏,朝廷还出兵占下姚州与南诏的盐场。但谁也没想到,阁罗凤一叛就能杀败云南太守府,斩张虔陀而击败唐军,他自己也许都没想到……”

颜真卿道:“开元二十八年,尺带珠丹将其姐嫁给了小勃律王,小勃律国方肯叛唐而依附吐蕃,如今阁罗凤敢叛唐,目的必在于自立为王,吐蕃显然许诺他派兵支援、或约为兄弟之国。其扬言叛唐出于无奈,实存三方并立之心。大唐若不急着出兵于一时,时长日久,南诏与吐蕃难免生隙,而若出兵,务必求速胜。”

薛白深以为然,又说了苏毗国也想从吐蕃自立,并联合了吐蕃大臣梅色政变一事。

颜真卿点点头,道:“我知道此事,在陇右时便听闻了,此事,哥舒翰也在极力促成。”

“无怪乎张垍要举荐老师。”

颜真卿道:“你知道,苏毗女王没陵赞曾想率部投奔大唐?”

“是,其部两千余人都被杀了。”

“没陵赞有个儿子,叫悉诺逻,他想要给母亲报仇,因此收买了吐蕃九政务大臣中的两人,准备叛了吐蕃。”

“亏学生还查了这么久,老师原来知道,弹劾李延业时为何不说?”

“不在于说不说。”颜真卿微微叹息,“圣人、右相一直都知道,只是没想到结果会是如此。”

薛白回想起来,方知哥舒翰、颜真卿其实早就知道吐蕃使节有两拨人,其中一拨在为策反南诏之事出力。只是他们以为双方都在策反对方的附属国,大唐的国力更强,显然能镇住南诏,先给吐蕃来一场内乱。

哥舒翰更信任圣人、右相一些,所以主张不动声色;颜真卿认为得维护法度,弹劾了李延业。但谁都没想到,这边策反苏毗国还未有进展,那边南诏已经把西南打破了。

再一想,薛白就明白了,上元夜的时候,李隆基肯定觉得他这个竖子蠢得不可救药了,结果倒好。

“圣人、右相以为一切尽在掌握,结果没掌握住,所以只好拼命找补,把罪过都栽在张虔陀身上?”

颜真卿道:“讽之无益,西南的天破了,得补。”

“学生只怕往这个窟窿里填了太多东西。”

“我今日与你说这些内情,是要让你知道,圣人在此事中的心情。”

“明白了,越恼怒,越容易出错,越填越多,就像赌徒一样。”薛白道,“好在,老师这次迁任兵部,是个踩着张垍往上爬的机会。”

“张垍拜相了?”

“要当真宰执,还差临门一脚,但有一点。”薛白玩笑般地道:“他与太子、安禄山都走得太近了。”

师生二人随意的几句对话,大概已将他们下一步的计划勾勒出来。

之后,颜真卿道:“你们的婚期快到了啊。”

“是。”

薛白便有些拘谨起来。

他有些惭愧。

也就是李隆基没去华山,而且南诏也反了,否则他怕是不能升官回长安。到时就是一个在谋反的白身跑回长安娶颜嫣,也许还要被问罪。

不过,眼下这情况看似好,万一没能阻止那场大乱,往后的日子只怕会很辛苦。

思绪回到个人之事上来,一路上师徒两人就没有再说更多的话。

待到长安城外,远远地有一队右相府的仆役赶上前。

“薛白,右相召你到相府说话。”

“我今日休沐,为老师接风洗尘,恕不奉陪了。”

进城不久,还未到敦化坊,李岫竟是策马赶了过来。

“薛白!”

当着颜真卿的面,李岫上前扯过薛白,低声道:“圣人要调王忠嗣平南诏。”

薛白心念一动,脸上却是不动声色,道:“此事我却做不了主。”

李岫满脸焦急,犹想纠缠。

却有一颜家家仆上前,彬彬有礼地执了一礼,道:“李十郎还请放开我家郎婿,万一教别人看到,还以为右相府想要抢亲。”

李岫一愣。

他终于感到右相府的权威不好使了……

(sdingdiannn/ddk54408392/138670446.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dingdiannn。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gdiannn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