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二友小说 > 科幻 > 满唐华彩 > 第114章 踏青

满唐华彩 第114章 踏青

作者:怪诞的表哥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3-08-25 14:43:17 来源:顶点小说网

第114章 踏青

当今圣人为方便去曲江游玩,沿着长安城东城墙修了一条夹道。

夹道墙与外郭城墙等高,把御道与外界隔绝,北起大明宫、途经兴庆宫、南至芙蓉园。

薛白等人没资格见识这御道,得从升平坊绕过启夏门,再拐向曲江。

车马缓缓,女眷们在后方。

杜五郎不知跑到了何处,独留薛白与杜有邻并辔而行,一路听他说些关于权术的幼稚言论。

“王鉷以御史中丞兼户部郎中,裴公则以御史大夫兼户部尚书,皆压他一头。老夫本为五品赞善,眼下复官为六品员外郎,想必裴公之意,待除掉王鉷,让我升五品郎中,重披红袍……”

远处蝉鸣不止,有些聒噪。

薛白心中微微叹气,转头看了杜有邻一眼,见他风度翩翩,神情亲切,总之人品可信赖、处事不迂腐。

眼下他毕竟是薛白核心朋党中,家世、资历、前途最高的一个,彼此之间利益绑定的程度也远不是颜真卿、杨銛可比拟的。

换言之,杨銛只是杨党的渠魁,杜有邻才是他薛党如今的面门,是该多费些气力扶持,多费些耐心培养。

“在小侄看来,品阶是最不必在意的,圣人要赐红袍、金鱼符只需一句话,权职才重要。”

“不错。”

杜有邻连连颔首,心知薛打牌能得圣眷,眼界必定不同,因此听得很服气。

薛白道:“争权夺势,其实是做好了本职差遣之后,请权力赋予者选择赋权于谁。那么伯父任户部,该做分内事。”

“老夫难道辅佐王鉷不成?”

“当然,所谓‘员外郎’,定员外增置之,为郎官之佐。伯父职责所在正是辅佐王鉷。官场上进,首先该做好本职差遣,比如,天下人虽骂哥奴,实则他从不耽误圣人吩咐……”

杜有邻听得受教,不由再看了薛白几眼,却是叹了口气。

他过去清贵度日,等着女婿让杜家腾达,结果两个女儿不成器,已完全指望不了。求人不如求己,还得自己争取。

从虚职到实权,要学的很多,若无薛白帮衬,心里总觉发虚。

可彼此关系该如何拉得近?原本收义子是个好主意,可惜被破脾气的女儿坏了事,一转眼薛白声名不俗,已错过了时机。

“唉。”

杜有邻心中叹息,转头间恰见到一幕,忽有了想法。

却见杜五郎策马在卢丰娘的马车边隔着车帘说话,正将一枝野花递进去,而探出手来接的,是薛三娘……

~~

曲江池风光秀美,东岸是皇家芙蓉园,寻常人家则在西岸游玩。

四月天朗气清,水边的柳树被风一吹,柳絮飘如雪。

一行人下了马车,卢丰娘与柳湘君坐下,看着几个小的孩子追逐,继续小声嘀咕着方才的话题,却见杜有邻向她招了招手。

“郎君何事?”

“你觉得,让五郎娶薛家三娘如何?”

即使到了眼下这情形,杜有邻首先考虑的依旧是门第,沉吟着缓缓道:“河东薛氏、平阳郡公之曾孙女,门第是不差。”

卢丰娘愣了一下,道:“郎君糊涂了,薛三娘是有婚约的,妾身说过。”

“依律,男方悔婚聘礼不退。让薛家退一步,将聘礼还了,了结此事便是。”

“柳氏方才正聊此事呢,原本对方指薛家骗婚,非要赔聘礼;如今她想还了聘礼,对方却死活不肯退婚了。”

杜有邻皱了皱眉,依律,女方悔婚要杖六十,且继续履行婚约,这是他也没办法的。

此事,即使他或薛白出面都不行,恐怕还得把薛灵找回来办。

但想到要把薛灵找回来,联姻的心思忽然又淡了。

杜有邻再看向杜五郎,只见儿子与薛十一郎正在池边玩水,傻头傻脑的模样。

他不由在想,难道是自己猜错了?

怎可能旁人都没察觉,反而被自己这个一点不管家务的察觉了?

~~

薛白与杜家姐妹走在曲江畔。

侧头看去,风吹动了她们的裙摆,显出美丽的曲线来。

“献军器一事,我已有大概的想法。”薛白道,“我恰好识得兵部库部司的王维,通过师门结识了工部主事李华,如此,官面文章便好做了。”

“用工部的工匠?”

“只怕不够,更好的选择该是给王鉷造新宅那批人,回头我打听一番。”

杜妗道:“如此,事已可为,若真能造出你要的巨石砲,直接呈给圣人即可?”

“还缺一个由头。”薛白道,“总不能说,我们是在丰味楼的暗室里收集了陇右情报。谁人提醒我们造巨石砲,亦是一桩功劳。”

“你还是想分功劳给王忠嗣?”

“嗯,如此留下交情。”

杜媗道:“可这很危险,颜公已提醒伱不要结交边将。”

薛白转头,看向杜媗。

她目若秋水,眸中总是带着温柔,以及关心之意;而他看她,眼神从来不像是束发少年。

在他眼里,她始终是个二十多岁的小姑娘,却过得太辛苦了。

杜媗被他那目光看得低下了头。

“我在想。”薛白道,“是否有个办法,能让王忠嗣念我的情,但旁人却又不知道,我与王忠嗣有这份交情。”

杜媗一听,当即觉得他这句话有双关之意,不肯再言语,只挽着杜妗的手走。

她穿得很素净,不着半点脂粉,平素完全是依照一个不与人往来的小寡妇的言行举止来规范自己。

“可有头绪了?”杜妗开口,为姐姐解了围。

薛白道:“听闻你太伯公在陇右时,曾对王忠嗣有举荐之恩?”

“有。”

杜妗点了点头,说起两家之间的交情。

……

杜希望任河西节度使时,王忠嗣恰遭贬谪,杜希望遂招他到河西为左威卫郎将,攻取吐蕃新罗城。

据说,吐蕃还出动大军前来报复,王忠嗣单骑挺进敌阵,左右驰突,独杀数百人,使敌军大乱,杜希望侧翼掩袭,蕃军大败。

也正是这一次举荐,使王忠嗣再立赫赫战功,其后威震边疆……

~~

安仁坊,杜家大宅。

杜位听得有客至,赶到前院迎接,见了来人,不由朗笑。

“公辅兄,王十二娘,难得来看我。”

“知你马上要当宰相婿,喜宴繁冗,特来看看可有需要帮忙之处。”

说话间,元载奉上礼物,锦盒中装的是一对玉如意,颇为体面。

他三旬左右年岁,体貌丰伟,器宇轩昂,面容白皙方正,双目炯炯有神,鼻梁高挺笔直,两道剑眉斜长,胡子打理得很漂亮,端得是一副好相貌。

若让人猜,必以为这是世家子弟,定然猜不到他其实家境贫寒。

与元载一同来的还有其妻王韫秀。

王韫秀时年二十二岁,她是四镇节度使王忠嗣第十二女,确有将门虎女之风范。

她身材高挑,不像长安女子那般白皙丰腴,西北的风沙吹得她的皮肤略有些粗糙,有一股巾帼女子的英气。

未出阁前,她便以“凶戾”闻名,其实是性情刚烈,有些桀骜不驯的习气。

杜位曾随父在河西,很了解王韫秀,知她虽性子强硬,却有着不输男儿的忠义与豪气。

作为友人,杜位知道元载曾在王家受了不少冷眼,留诗离别,王韫秀则是回赠了一首诗,与夫婿患难与共,一道离开。

“路扫饥寒迹,天哀志气人。休零离别泪,携手入西秦。”

正是王韫秀当年这一股红拂夜奔的勇气,后来激励了杜位要娶李家十四娘。

因此,至今他依旧以“王十二娘”相称,以示对她的敬意。

三人坐下相谈。

“我归京守选,已到吏部打探过,有一大理评事之阙员。”元载道:“若能谋得,可留长安一段时日。”

“你已外放两任,确该谋一任京官。”杜位沉吟着。

他有心帮朋友一场,但如此,难免就要动用右相府的关系,实非他所愿。

元载并不勉强,道:“我的官身事小,丈人归了长安,却甚是为难啊。”

王韫秀道:“阿爷并非不愿攻石堡城,意在缓缓图之,奈何圣人听信小人之言,不知杜公可否劝谏?”

杜位苦笑,看向这一对夫妻,道:“石堡城一事,恐已无回旋的余地。”

王韫秀闻言,着实失望。

她确是在意此事,替阿爷心疼数万将士。

元载则只是微微皱眉。

彼此关系一直不错,大事上帮不上忙,杜位有些过意不去,便想在元载谋官之事上出一份力,沉吟道:“公辅兄谋官一事,我可试试问李寺卿?”

他与大理寺卿李道邃并不熟,此事是为难的。

“误会了。”元载摇头道:“不敢以这等俗事相扰。”

杜位心中一动,再想到此前元载对榷盐法侃侃而谈,极有见地,不由道:“若要阙员,岂止是大理寺?”

“你是说,盐官?”

“公辅兄今日既来,可愿去曲江踏青?”

……

十二岁的杜佑刚刚从屏风后探出头来,后领却被人一把提住。

他回头一看,却见是杜希望带人来了。

“阿爷,阿兄被元载哄去曲江了。”

杜希望听得这个“哄”字,紧锁的眉头稍稍舒缓了些,板着脸道:“你去读书。”

“为何阿兄去踏青,我却要读书?”杜佑当即苦了脸。

“没有为何,让你读你便读。”

~~

曲江池畔。

马蹄踏过青草,杜位举目四望,忽道:“他们在那里。”

说罢,引着元载、王蕴秀去见杜有邻。

待近了,元载目光看去,见一个十六岁左右的少年正在扑蝴蝶,一双小眼颇没精神。他不由疑惑道这既不会是有美少年之称的薛白,难道会是小有名气的杜誊吗?

还真是杜五郎。

寒暄几句,元载意外发现,杜五郎的眼界相当不俗,得知他贫寒出身、三十岁前中进士半点不惊讶,谈及科举,不经意间提到的都是郑虔、萧颖士那等天才般的人物。

“公辅兄,你也是个上进的,定与薛白谈得来。”

“若能与薛郎讨论榷盐,荣幸毕至。”

“咦。”杜五郎转头一看,此时才反应过来,“薛白去了何处?”

“……”

众人遂让青岚与曲水去找。

两个小婢女沿着曲江小跑了一段,一路喊着,前方杜二娘迎了出来。

“何事急冲冲的?”

“安仁坊的大郎带了友人来,想要结识郎君。”

“哪位友人?”

“好像是公辅兄。”

杜妗道:“知道了,你们先去,我带他们一道回去。”

赶走了两个婢女,她在池边等薛白与杜媗说完话过来,三人自然而然地往回走。

“杜位是个好说话的,朋友多,待人也真诚。依我看,他是想给友人谋个阙员。”

“眼下杨銛刚掌权,正是招兵买马之际,最不缺的就是阙员。”薛白道:“只要人能用。”

杜妗道:“元载元公辅恰是王忠嗣的女婿,你这岂不是打瞌睡便有人送上枕头。”

“是啊,他与我想到一块去了。”

走了一会儿,杜家姐妹停下脚步,让薛白独自去交游。

看着他的背影,杜妗附到杜媗耳边低语了一句什么。

“你别胡说。”

杜媗转身要走,杜妗却是一把搂住她的腰。

在这片曲江丽景之中,姐妹俩如小时候一般追逐打闹起来,裙摆飞扬。

~~

薛白认为元载来此并非巧合,而是因为这是个绝顶聪明之人。

王忠嗣这位太子义兄、四镇节度使,眼下远没有看起来那么威风,甚至像是被架在火上烤。

身佩四镇帅印,控戎万里,西北劲兵重镇尽数掌握于一人之手,这是大唐开国一百余年来未有之事。

假若李隆基驾崩了,王忠嗣便是李亨能稳妥继位、掌权的最大保障,李亨会有很长一段时间必须倚仗他、安抚他,直到羽翼丰满。

问题在于,李隆基不像要死的人,且自认为还能活很久。

聪明人都看得出来,王忠嗣已经成了圣人喉咙里的一根刺。

石堡城,真是边战的问题吗?

战或不战,胜或不胜,王忠嗣怎么选?

元载必然看明白了这些,也许早已谋好了出路,而杨銛一党横空出世,却能成为他更好的出路。

“薛郎当面,我归长安时日虽短,却已听闻你诸多事迹,今日一见,方知薛郎风采更胜传闻。”

“公辅兄太客气了,我亦久仰公辅兄的大名。”

“哦?你何时听说过我?”

“听闻过公辅兄与兄嫂的佳话。”

元载遂与妻子对视一眼,微微一笑。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王蕴秀瞪了元载一眼,颇显爽豪之气,大大方方向薛白笑道:“你唤我一声嫂子,往后但凡有事,开口则已。”

薛白竟也不客气,应道:“必有求到兄嫂之事。”

众人抚掌而笑,元载便与薛白谈及盐铁、赋税之事。

他入仕之后,先任新平县尉,再任黔中监选使判官,对民生实务非常了解,且是真的有才干,一开口,便让薛白刮目相看。

“除朝廷定额收盐税之外,盐业实掌握在大户手中,薛郎或以为盐场劳役者皆雇用之民?不然。治畦、修池、浇晒皆苦役,劳作者皆大户之奴役。榷盐法‘民采、官收、商贩’,欲使贫民采盐,朝廷挣一部分利益再卖给商贩,实则对盐业大户横插一手,向豪商收税。然而,若施行不当,盐价必飞涨,到头来依旧是购盐的普通百姓受难……”

元载侃侃而谈,举了几个他外放任官时地方小盐场的例子,同时还观察着薛白的反应。

当看到薛白不停点头,对他的看法深以为然之时,他则开始提出了他的意见。

“我以为,榷盐的关键若只在以盐收税,虽短期内必有大成效,然而若不加控制,盐价一涨,私盐横行,则乱也,故而关键当在于朝廷能掌控盐价。对此,我虽不才,亦有拙见,薛郎不妨过目。”

说到这里,元载竟是从袖中掏出一纸策文。

薛白接过,仔细看了,已不住点头,喃喃道:“公辅兄高见。”

他脸色凝重起来,深深看了元载一眼,有些犹豫。

元载盘膝端坐在草地上,身形笔直,眼中带着自信。

他不知薛白还在犹豫什么,却知自己是能助杨銛办好榷盐之事的人才。

良久。

薛白似乎看了王蕴秀一眼,有了决定,道:“公辅兄可否将这封策文留给我,我想请国舅一观。”

元载大喜。

他已是进士出身,在九品官任上向八品官迈步,而今日所为实则是在向一个白身少年投行卷。

但值得,得薛白这一句话,他的前程已明朗了起来……

(sdingdiannn/ddk54408392/141222302.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dingdiannn。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gdiannn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