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二友小说 > 科幻 > 重生的我没有格局 > 第465章 总感觉像是在干坏事

重生的我没有格局 第465章 总感觉像是在干坏事

作者:鲸鱼禅师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4-06-25 06:31:37 来源:顶点小说网

第465章 总感觉像是在干坏事

团圆饭硬菜还是那几样,主要就是肉,扎扎实实的肉,红烧的一大坨,吃起来过瘾得很。

也有狮子头这样的肉丸子,还有大肘子,带小孩过来的员工可算是吃爽了。

食堂也备有打包盒,愿意打包的打包,基本上就是不浪费粮食的原则。

新员工也是头一回见识到大龙虾不算主菜的宴席,不过这也跟两江省这边的乡风习俗有关,海鲜这种东西,算不得头等货。

当然你要是一人一只三四两的大闸蟹,那就另当别论。

冬季也不是没有大闸蟹,只是要过冬且壳硬,吃起来比较麻烦,但肉却并不少,一桌十几个人一人一只带回去吃吃味道,也正好。

建康本地并不爱吃这个,纯粹是张老板个人的爱好,于是连带着员工们也以吃这水里的虫子而觉得上档次。

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效之”,张老板多少带着点恶趣味。

螃蟹不是阳澄湖的,而是昭阳县芋头田里的,个头儿都不小,是当地一个农村供销合作社的拳头产品,目前正在做稳定育种工作,还在保品质的阶段中,算是“沙城食品”三四年之后的重要拳头产品。

“电瓶车做现金池,你觉得稳不稳?”

剥螃蟹的当口,张建刚用筷子掘着蟹壳里的螃蟹肝胰腺,这就是“蟹黄”,滋味一流。

老家东北的张建刚其实从小也吃螃蟹,只不过跟南方已经稳定的商品种略有区别,生物学上一样,就是野生个头儿一般,滋味却是差不多的,同样也是肉甜黄鲜。

他青少年时代吃过的苦头其实不多,因为他算是城里娃,正经初代工人家庭,所以吃这玩意儿,很早也是为了解馋。

上岁数之后因为工作原因,应酬中吃起来繁琐的玩意儿很少,倒是有些年没吃中华绒螯蟹。

大过年的嗦嗦滋味,竟是颇有些高兴。

“有什么不稳的,基础门槛低,市场前景大,而且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它不需要驾照。”

张浩南啃着蟹腿,然后道,“做到一百个亿的营业额不是问题。”

“……”

听到这货张口就来,学乖了的张建刚不再受蛊惑,只当他放屁。

“老哥你放心,没喝酒,说的不是醉话。我是说真的,这玩意儿一百个亿真不算什么。”

“多久时间?”

“以我现在的江湖地位,十年不到吧。如果是以前,可能需要二十年。”

“……”

这就是政治地位带来的好处,可以这么说,他应该是华东六省一市在这个时间段,最有统战价值的二十一岁青年。

其余人不管加多少“无知下留少女”的BUFF也是无用,张浩南现在出去买切糕不给钱还把摊位旁边的“洋大人”打了,照样屁事没有。

毕竟拉拢一个张浩南那是十个亿,伱得舔多少其余人等才能舔回来?

这就是个基本算术题,更何况现在基层干群矛盾有的地方极为激烈,死的人不要太多,“沙城食品”对底层社会的稳定维持有着很大作用,这一点不管哪个县市的政府工作会议,提到本地的农村供销合作社,都要点明其功绩。

张浩南就是这么有恃无恐。

毕竟换成虞小龙来做“沙城食品”的董事长,那必须是春秋两季加班扣工资;夏冬两季加班扣奖金,农民不合作就打,工人不听话就开除,你不干有的是人干……

关键还真没人能把虞小龙怎么样。

在“沙城食品”本身的影响力超越“张浩南”之前,张浩南这个生物学上的人类是不可或缺的。

不是没有异想天开的二代幻想着没有张浩南还有陈浩南,但组织的研判从来不是靠“俺寻思”,亦或是什么美好假设,只看现实情况。

现实是张浩南跟“沙城食品”有其因果关系,所以就要认定如果没有张浩南的存在,就没有“沙城食品”的当下。

毕竟,大环境终究还是“不做不错”,庸官是如此,好官何尝不是?

谁来承担没有张浩南这个生物学人类之后,“沙城食品”可能发生崩溃的结果?

只有当“沙城食品”的影响力,超越了“张浩南”,才能拿走张浩南,换随便任意一个谁去当“张浩南二世”。

这个阶段,于张浩南而言,“沙城食品”终究还是“我的企业”的范畴。

整个“沙食系”的精兵强将,不管是老是少,他们最大的底气从来不是“我是公司的人”,而是“我是老板的人”,老板,也就是张浩南,才是他们最信得过的猛男。

没有猛男,公司啥也不是。

张浩南跟张建刚提江湖地位,也是这个道理。

当然如果哪天变成“公司的我”,张浩南早他妈不干了,何必惹那一身骚。

他对“沙城食品”可没有半点感情,只要能换钱,价钱合适完全可以谈。

也就是各种奇葩操作倒逼了现在更加奇葩的地位,明明自己一年到头不是旷工就是玩女人,但“沙食系”的强人都以“老板的人”自居,连虞小龙其实也是类似情况。

他下沙家里吃饭,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我现在跟张总混”,那就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力量在维系着庞大的利益集团。

这里的“利益”并无好坏善恶的意义,就是很中性的意思,政府、国资、民资、外资、产业工人、乡村农民……在各种利益组织的沟通交流中,不断地加固了对“张浩南”的各种奇葩想象。

超出了生物学上张浩南的范畴,一堆有的没的光环、滤镜,一般人撑不住大概就崩了,但万幸张浩南确实还行,撑得住自然就当得起。

“如果是一百个亿的话……我月底跟教育部还有其它相关部委沟通一下,扩大相关产业的专业课设置和交流平台。”

“怎么?松江交大、首都钢铁、京城化工外加建康这里三所理工科,不够用?”

“要提前储备专业人才,不然过个十几二十年,肯定不够用的。”

张建刚稍微喝了点米酒,接着道,“像关中工业大学,作为西北地区的重要高等学府,肯定要分流一部分生源。同时也有必要在西北地区提前布置好产业前沿规划,务虚上就是讲大开发,但具体到怎么大开发,就是要先盘一下家底,分得差不多了,再看地方自身的努力。”

这一点他在安东省时期,其实做得不错,对安东省的高精尖研究做了很多工作,民用工业上的科技转化虽然不佳,但那不是地方的问题,而是自然禀赋没辙。

毕竟全球来讲,挑也挑不出第二条长江这样的“黄金水道”,其余大河在长江面前的经济价值都不值一提,不是一个量级的,没有任何可比性。

挖长江潜力挖了二十年,都没有探到长江的极限,可想而知“黄金水道”的含金量之足。

所以同样是务虚,“大开发”和“振兴老工业基地”两个口号,前者落实得多,主要原因还是资本会长脚。

五千吨的船轻松到江汉,但安东省想要达成同等运力,七十三吨的车皮要七十节,百吨王也要来五十辆,差距之大,不是国家级的资本集团,根本玩不转。

因此当张浩南酒后吹了牛逼之后,张建刚其实就重新理清了过去在老家的思路,说白了,首先得有资本获利,其次才是其他。

之前纯靠国家推动,很难说形成省内全域范围的带动,维持一两个大城市或者几个工业城市的发展,就差不多了。

具体到“涓滴效应”能不能扩展到更下层,还是要看基层的经济力量,既要看实力,也要看活力。

作为“现金池”的电瓶车产业,不管是东北还是西北,都有大量可以转型生产零配件的企业,在这个基础上,一些科技含量相对较高的零部件,比如说液晶面板、控制器、电机、电池,就可以析出大量定向专业。

比如说材料学,就能从地方天坑专业进行转化。

除开这些,就业和税收都是基本的,很重要,但已经没必要专门大吹特吹。

张建刚身在其位自然要是筹谋其政,纯靠混一点OEM加工费,没啥鸟意思,他在科技部厮混,也肯定不是为了让地方打造一个个“血汗工厂”。

今天坐在这里吃团圆饭,有看到新奇,也有看到惊喜,但更多的是习以为常,这样的势头,才是张建刚本人所期待的。

张浩南吹牛逼让人坚信,也是自下而上的正反馈,职工员工的参与感、自豪感以及幸福感,是会传递出去的,不会因为公司的规定而衰减。

装逼只会迟到,不是不到。

同样是打螺丝,老子去年一个月一千二,今年一千八,老子还不能在哥们儿面前嘚瑟嘚瑟了?

这种自下而上的正反馈传递,会逐步倒逼更上阶层的判断。

职工的幸福感提升,连带着就是管理层在面对政府、媒体以及竞争对手面前的自信甚至是狂妄,而这年头,你有底气地猖狂……你就是爷,谁都会供着你。

张建刚在这儿做一点小调查,也是为了进一步加强自己的信心,当然现在他是有着十足的把握,不仅仅是张浩南的个人能力以及掌握的资源,还有现在国家大开绿灯的现实。

“拉高校进来我是不反对的,但是老哥,条件呢?是什么?”

之前京城TOP2要谈,上来就是谈股份占比,张浩南只能拍拍屁股走人,所以最后京城达成初步产业合作意向的,目前只有首都钢铁大学和京城化工大学,另外京城航空航天和京城理工,不是校方跟张浩南接触,而是上级部委。

看哪个部堂或者侍郎想要给部下混点资历,差不多时间就成了。

不着急的原因就是科技部要出台各种补贴政策或者补助政策,是需要一段时间的,半年不一定,一年也未必,看具体情况。

而且还要看有没有人扯后腿,比如借口“环保”开炮,哪怕只是媒体端的争吵,也会看在“舆论”的份上,要等舆情稳定之后再作打算。

当然,这些狗屁操作在张浩南这里根本不值一哂,他反正没想着布局全国或者全球,没那理想,有华东地区的肉吃,他惦记外地的汤汤水水有病?

主动权在在手里,中央和政务院也清楚这一点,所以张浩南只要不跳不跑,专门设计一个免税政策给他又有什么关系?

不影响的。

“条件还是老三样,就业、科研投入还有科研转化。”

拿了一条湿毛巾擦了擦手,张建刚压低了声音说道,“这是现在的硬指标,跟地方无关,是中央研判的纬度。”

“老哥,这方面我有个事情说给你听,你参谋参谋。”

“嗯?”

“是这样的,我原本打算在校长离任之后,在校内烧钱烧一个院士出来,目前主攻‘地面力学’,是我学校机械方面的专家,叫钱先锋。我跟校长合计过,四千万左右,差不多就能喂一个院士出来,现在还是很便宜的。过个几年,我估计就要破一亿两亿甚至三亿四亿。”

“……”

张建刚听到后直接麻了,这小子……逆天。

“照老哥所说,那在整个蓄电池行业的框架中,有没有合适的人选?约出来,跟我谈一谈,如果我觉得合适,四千万科研资金,一样不会少。”

“国家重点项目和保密项目,怕是不行。”

“打游击的有没有?全国这么多搞科研的,总归有闲云野鹤性质的吧?”

“有是有,但未必在意这种名利……”

“你帮我物色一下,不要个人名利,总不会连自己的徒子徒孙也不想照顾照顾吧?再不济,我还能专门设置个科技奖或者基金,只要项目通过审核,就能拿钱。这种有格局心系国家的人,面对我这样的‘糖衣炮弹’,总不能还能把持得住吧?”

“……”

老哥张建刚再度无语,他寻思着明明算是一件好事儿,怎么到这小子嘴里,咋就能变味儿呢?

用干坏事的心态去……利国利民?

这也不对啊。

“我要见效快的,最好能一两年内就能拿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的。”

“你这还带点菜的?”

“废话,难得有你这样的大官跟我同流合污,我凭什么不多提要求?”

“你可别再跟我胡说八道了,什么同流合污,我他妈好不容易才从坑里爬上来……”

“哈哈哈哈哈哈……”

回想起不久之前的风波,现在还是心有余悸。

不过张建刚琢磨了一会儿,还是道:“蓄电池这一块,我知道一个专家,倒也的确参与过重大项目,原先是滨城理工的,现在在黑水工大。”

“做什么的?”

“三十年前参与过核潜艇零部件设计,蓄电池方面的。之前也主持过镍镉电池的生产应用。”

“不涉及保密吧?不是什么总师吧?”

“那倒不是。”

张建刚想了想,问道,“你要是觉得条件合适,就约出来。”

“黑水工大……”

念叨了一会儿,张浩南想了想,然后道,“这样,老哥你先帮我沟通一下。你能想到这个人,证明科研实力肯定不次,帮我传个话,愿意去黑水工大沙城分校区的话,我单独给他弄一栋实验大楼。学校投资之外,我个人拿一亿五千万出来带科研团队,烧个一两年应该也够了。”

“……”

“之后‘长弓蓄电池厂’会改制,看情况拿股份出来激励,有多少突破就有多少激励。”

“……”

“怎么了?”

“没什么。”

张建刚不想说话,唯一感慨就是有钱真他妈好。

但他也得承认,张浩南这货,对科研投入烧钱的程度,是心中有数的。

“以后每年科研持续投入你能给到多少?”

“上不封顶。”

张浩南一脸淡定,老哥哥虽然人在中央,但对未来国家会高速发展到什么程度也是没概念的。

现在张浩南说每年烧两个亿,张建刚说不定会佩服无比,觉得小老弟不愧是大老板,财大气粗。

其实这就是个屁,第二个十年开始,所有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科技应用,烧钱都是几十亿几十亿的烧。

不仅仅是国家层面的现实需求,资本市场对未来讲故事的需求,也要靠烧钱来维持。

你不烧钱……科技含量是不是有点低啊?

张浩南说“上不封顶”,还真不怕亏掉裤衩子,因为退一万步讲,转手把手中的烧钱玩意儿卖出去,且先不说资本市场或者国际市场,就国家本身,翻个几倍都要接这个盘。

不过见张建刚一脸无语,张浩南还是笑着解释道,“我说一年投个五千万还是一亿,没啥意义的。反正还不是要签研发合同?该是多少钱就是多少钱。我说个上不封顶,也就是表个态。”

“那我就当真了,正月我会抽空安排一个校长会议,到时候你来京城一趟,得带着东西来。”

“我只带钱,别的不带。”

“有你这句话我就放心了。”

张老板寻思着自己穷的只剩下钱了,不带钱还能带什么?

(sdingdiannn/ddk93698192/139162069.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dingdiannn。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gdiannn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