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二友小说 > 科幻 > 重生的我没有格局 > 第114章 一顿饭(第一更)

重生的我没有格局 第114章 一顿饭(第一更)

作者:鲸鱼禅师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4-06-25 06:31:37 来源:顶点小说网

第114章 一顿饭(第一更)

终端生产加工的职工,张浩南并不缺,但管理岗就没办法。

如果单独一个厂拎出来,也没什么难的,厂长、车间主任、班组长这三个不出问题,整个厂就不会出问题。

在旁人眼中最紧要的财务、人事,于单独一个小型加工厂来说,只要不是想着做阴阳账本,又或者是黑合伙人的钱,说无关紧要可能有点过分,但远不如一个熟练工重要。

重生前张浩南都是外包记账,他也不偷税漏税,没有那么多机密。

那时候脾气相投的同行,也大抵如此,有些为了给小孩攒婚房的会计阿姨,往往会一个人做两三家厂,最疯狂的阿姨甚至加班做五家厂六家厂。

但现在不行,有了“沙城食品”这个大框架,组织规模和复杂度极大膨胀,这不是什么千八百万身家土老板可以靠一张脸就能镇住全场的情况。

企业组织结构每一个细节都要开始正规化、专业化,不得不这么做,否则出现重大纰漏,张浩南亏个几百万几千万都只是小事,跑去跟赵刚住同一个小区聊聊赵黛的近况也不是不可能。

有了魏刚的支持,整个“沙城食品”的组织结构,几乎就是老沙城粮油公司的翻版。

只是人事、财务不再受上级领导单位领导,也不对其负责,而是面向张浩南一个人。

目前“沙城食品”的代理副总、财务总监,就是原沙城财政局副局长,病退下来一直闲着没事做的丁永。

丁永是毕业于江右财经大学的应用经济学高材生,如果不是生病,仕途还是能更进一步的。

只是病退下来养好了身体,人也已经过了六十岁。

若非魏刚亲自过来请他出山,他也没有多大兴趣,每天就是钓钓鱼打打小麻将就行了。

他原本见张浩南年轻,本以为张浩南会舍不得这个那个,然后胡子眉毛一把抓,结果万万没想到,在碰头会上,张浩南就直接让他当副总,年薪十五万。

此事整个“沙城食品”内部都是知道的,也引起了不小的热闹。

丁永并不缺这一年十五万,但对张浩南的态度,很是高兴,跟魏刚吃饭的时候,也对“沙城食品”在做完罗斯国订单之后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信心。

放权和甩手掌柜,那是两回事。

张浩南并不担心“沙城食品”的管理层作妖,因为一线生产单位,都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

所有厂长、车间主任只要是自己的人,这就行了。

而且厂房不是车子,不会一夜之间挪地方,只要还摆在大桥镇、五家埭村,秦桧、和珅来给他在做事,他都睡得放心吃得安心。

放权给丁永,是为了方便丁永迅速地将“沙城食品”组织结构盘活,从互相不熟悉到组织流程顺畅,是需要润滑剂的。

润滑剂就两样,权、钱。

丁永去说服那些借调过来的管理、财务、销售等等人员,首先得有这个权,其次就是张浩南大把大把撒币。

就像销售岗,怎么让他们舍得千里奔袭之后还能酒精考验?

无非就是提成不拖欠不打折,别说普通销售,连刘知远这样的老板,徐振涛这样的干部,都是无比心动。

而张浩南还真就没有计较少赚那几万块。

老板值不值得跟,对销售岗来说,扯别的都是放屁,允许你老板画饼,但不能只有画饼,得先喂两口。

皇帝不差饿兵,自来就是这个道理。

也因此丁永在梳理组织框架,搭建各种组织部门的时候,不能说无比丝滑,但绝对没有磕磕绊绊。

张老板那是真的大撒币。

但张浩南撒币的同时,也让丁永感受到了撒币的力量,光五家埭食品加工厂的流水,因为新开两条线,月流水超了一千两百万。

就凭这一家厂的流水,镇商行授信就是三百万,必要时候拿来付个工资足够了。

而一模一样的厂,张浩南在大桥镇还有一家半,那半家厂就是大桥肉食加工厂。

尽管欧式香肠还没有大规模生产,但本地苏式香肠是已经开始贴牌出货的,最大的客户就是姑苏个别单位。

散货订单虽然不如大客户来得生猛,但发往松江也已经超过了八吨,瞧着是不太多的样子,可订单却是每天都有,多点少点,主要是厂长王爱红援助家乡的招牌摆出来,是真的好用。

整个“沙城食品”现在还处于磨合期,丁永也是老一辈的“老传带”,张浩南本家叔叔张直盛也好,还是说舅公家的表叔蔡存诚,甭管原先什么单位什么年龄,来了就是新人,跟着财务精英做助理。

在王爱红包车返回沙城的当天,村里的水泥路撤掉了路障,算是正式贯通,路面并不宽,跑一辆五吨卡车还是绰绰有余的。

有了这条路,村里另外几个生产队的闲言碎语也烟消云散。

魏刚还专门过来看了看,新闻跟踪报道的时候,也将张浩南描述成了“农村带头人”,村长吴仁娟也是第一次接受电视台的采访,除了感谢市政府各级领导的关怀之外,也表示一定会再接再厉,继续为村民老百姓服务。

至于感谢张浩南,那不是她的采访内容。

晚饭就是在食堂吃的,不过现在食堂改组成了“五家埭快餐公司”,洗菜分拣切菜的地方也扩大了,在厂房东面又辟了五分田出来,灶台也直接是机械加工厂自己做的不锈钢台面。

每天大煤气罐消耗也是相当惊人,毛建民感觉自己就像是重新回到了部队,烧个饭的场面跟打了一仗没区别。

现在快餐公司除了大师傅,退伍的炊事兵一口气招了六个,基本不是毛建民认识的,就是张直勤认识的。

吃饭时,魏刚看着一桌子大锅菜,也是感慨道:“现在日子是要好得多,老早一点油水也没有,全靠主粮。”

“我刚开始在粮油公司做会计时,也吃不到多少肉,后来养猪的多了,才算是有油水。”

丁永没有喝米酒,而是舀了一碗榨菜肉丝汤,咂摸了一口之后,他忽然问道:“张总,办公大楼我看先不要急着弄,跟建康林大、农大还有禽类研究所的合作,可以先弄起来。科研投入就是要抢夺先机,市面上三黄鸡在扬子江段南北口碑都很好。家禽研究所这次定种,要是经费充足,应该能提前个一年半年。到时候我们手上就多了一个优良鸡种,也是招牌。”

“我跟高季兴专家一直保持有联系,他个人已经有这个意愿,具体怎么合作,我看等我去建康、广陵跟家禽研究所正式会面之后,再谈也不迟。”

“这鸡是有啥优点?”

剥了一只小龙虾,嗦了口汤之后,魏刚一边剥壳一边好奇地看着张浩南。

“主要是好吃,三黄鸡的底子。然后农大食品学院有个项目是预制食品的保存运输,说是鸡肉效果最好。”

“罐头?”

“有罐头,也有不是罐头的。罗斯人很有意向,然后那个傻卵毛子有个同盟在可萨斯坦做食品供应商,食品罐头需求量也还可观。”

“可萨斯坦在中亚,不容易出口过去吧?”

“那傻卵做就是想做个中间商,算是转口贸易。”

“也蛮好啊。”

魏刚吃了一只小龙虾,又拿了一只剥了起来,然后问道,“你是嫌弃那个阿列克谢赚得多?”

“不是,他多赚一点其实更好。”

张浩南忽然压低了声音,“我想跟他成立一家跨国粮食公司,然后让他去可萨斯坦拿地,那边受罗斯国有实力的人影响很大。”

“用场呢?”

“种黄豆,然后我再进口过来。那傻卵背后的人,不要脸一点,可以跟当地人一起在可萨斯坦拿到整整四千公顷的农田。”

“不便宜吧?我是说黄豆价格。”

“养猪越来越多,我看涨黄豆,哪天我做大了,多一条货源多一条路。”

“黄豆还能涨到哪里去?”

魏刚皱着眉头,有些不解,“东北、西域,多的是黄豆产区。”

“未雨绸缪嘛,哪天说不定我就是饲料大亨了呢?”

“那我以后也帮不上什么忙啊。”

“哎,话可不能这么说啊。您老人家就算退休了,也完全可以发光发热嘛,要是有空去京城开个讲座,开个交流会,顺便提一提我在国外种黄豆,也就行了。”

闻言,魏刚塞了一条虾肉在嘴里,笑道:“那我朝后去京城,看到合适的人,就说老家有个后生在国外种黄豆,这总可以了吧?”

“可以可以,太可以了。我敬你。”

张浩南闻言顿时大笑,赶紧给魏刚倒了一碗米酒,“朝后我就是沙城种田小能手,规模小是小了一点,但是跨国种田,怎么也算是个典型,是吧?”

“伱这是咬定了黄豆看涨啊。”

作为顶级能吏,魏刚喝了一口米酒之后,心里毛算了一下,然后一针见血地说道:“不对,你看涨的不是黄豆,而是生猪出栏量。可是短短几年,猪肉消费还能暴涨不成?总不能人均半头猪吧?”

“将来的事情,谁知道呢。”

张浩南笑了笑,又接着道,“就跟国民生产总值超过倭奴,老先生你不也是咬定不可能吗?”

“我从来没有说过超不过倭奴,我是坚信能超过的,但那需要三十年的努力,而不是你说的十来年。历年增长就摆在那里,总不能突然一个跟斗十万八千里吧?”

“那我们打个赌。”

“赌啥?”

“度假村一桌。谁输谁付账。”

“那就说好了,大家做个见证啊。”

魏刚也是兴起,招了招手喊道,“小韩,怕个照,免得他不认账。”

“好。”

韩秘书拿了相机,对准了食堂中的一桌人,摁下了快门。

(sdingdiannn/ddk93698192/141229393.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dingdiannn。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gdiannn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