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二友小说 > 军事 > 兴汉室 > 第五十三章 何算其人

兴汉室 第五十三章 何算其人

作者:武陵年少时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1-10-24 00:52:34 来源:顶点小说网

“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汉书·食货志】

在孝桓皇帝时,天下有户口一千余万,人口五千六百多万。这是极盛时期,其后灾祸不断,水旱饥疫、羌胡叛乱、流民起义,导致全国的人口、户数大量减少。以至于在三国末期,全国总人口只有七百余万,当然,这其中不乏豪强大族隐匿人口、黎庶藏匿山林的情况,可其中因为战乱、疾疫、饥荒等原因而死亡的人口最少也有千万之数。

如今皇帝提早中断了割据混战的趋势,消弭兵乱,建立起行之有效的统一制度。没有了大规模战乱、疾疫等等,全国的人口总量应该是一个很可观的数字,按皇帝的估计,除开逃逸山林、被豪强隐匿的人口,如今的总人口至少在三千万左右。

为了增加人口、鼓励垦殖,除了提供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和生产环境以外,还可以从税收的方面进行调节人口生育。少府负责征收人口税,供给皇室,自任职以来,王绛就此事有过一番了解,他新官上任,势必要提出自己的主张,才能表现自己的能力:“臣历数以往诸帝,所征算赋有增有减,并非一例不变,皆因当时局势而有所变更。”

算赋的数额偶尔有因特殊情况而减轻的,比如皇帝巡行外出对途径郡县的恩典、鼓励流民归乡垦田、受过兵燹天灾的地区,一般最少的时候只收四十钱,最多的时候收一百六十钱。

每年的算赋是除开更赋以外,压在平民身上最沉重的负担之一,百姓没了田地,也要缴纳人口税,所以才会四处流亡,逃避催征。如今的主流政策是轻徭薄赋,对此,王绛的想法是:“可将算赋由每年一百二十钱暂减为八十钱,孩童口赋改征二十钱,仍以七岁起征。”

虽然这么做会使少府损失近十亿钱的岁入,但也意味着民间将多十亿钱的流通,百姓手里有更多富余,背负的压力也会减轻。

王绛提出此议的初衷只是在于‘薄赋’,而皇帝却想到了通过税收去调节人口总量。在他看来,不仅是如今的三千万左右的人数,就算是鼎盛时期五千多万的人数,放在后世连一省的人口都不如。其中固然有后世生产力大发展的因素,但以中国土地之广袤,在古代足以养育上亿人口。

在保持人口承载力和自然环境的情况下,提高生育、增加人口,无论是在内地恢复、发展经济,还是大规模由官方主导移民南方,都是大有可为的。

“少府所言,的确是老成谋国。”皇帝出言赞同道,王绛由太仓令升任少府才几个月,稳重有余,威望不足。皇帝见他的建议颇有几分独到,几乎触到了税收调节的边了,可知其思维并没有因年纪而僵化,所以自然要当着重臣的面抬一抬对方:“算赋、口赋,不单是只征民钱则已,还要成为朝廷调控人口、扶老助幼的工具。”

众人一时有些茫然,皇帝轻轻看了赵温一眼。

赵温沉吟片刻,忽然道:“臣记得,孝武皇帝时曾免民八十以上家两人算赋,以示敬老。孝章皇帝时,曾免生产子女之家三年算赋,及孕妇之夫一年算赋。依陛下所言,如今大战方歇,天下户口凋敝,减免算赋以奖励生育,不多费朝廷一钱,却可达实效。”

“今时正可效仿前代制度,百姓怀孕生产、孝敬老人耗费颇多,朝廷宜当减免,以优待老幼。”杨琦点了点头,深表赞同的说道:“朝廷以孝治天下,此举颇合仁义。”

过去对于算赋数额的变化,有许多现成的例子可以参考,稍作斟酌便可用来作为自己的建议。黄琬家学渊源、又久居中台,遍读典籍,很快说道:“可令男女十五以上三十未嫁娶者五倍其算,以促其婚配。地方三老,宜促民嫁娶,早成家室。”

“五倍的算赋有些多了,改成三倍好了,年龄提高到二十岁尚可。”皇帝既是不忍心五倍算赋所造成的负担,又难以接受十五岁就催逼结婚的政策。而且政策抓得太严,难免会出现地方官员为了政绩胡乱婚配的情况,这里面还是得再议。

黄琬自然没有什么异议,点头称是。

“今天下之民,北多南少、东多西少。以往关东、河北之地,一郡便养百万民,而益州、交州之民尚不及中原大郡,其土地不可谓不膏腴,却民户稀少。所谓损有余而补不足,若能募中原多余之民,迁之于南,任其屯垦,岂不两便?”尚书令吴硕也想到了一点,也主动的提出自己的建议:“朝廷不妨应募无地之民徙往他处,凡是如此,皆免去三年算赋。”

吴硕这样说是有先例可循的,早在孝武皇帝时期便有官府募民屯垦边地,譬如朔方、五原、河西诸郡。只是这些地方的自然环境都比内地要恶劣,吴硕却想到了移民气候温暖适宜的南方,不得不说他也是各有想法的人。

王绛在一旁看到众人七嘴八舌的对口赋、算赋修修改改,大有将‘薄赋’彻底贯彻其中之意。按照他们的改法,今年的算赋与口赋最后收上来恐怕还没有去年的一半,再加上深受裁减的更赋,少府收上来的钱少了,王绛在朝廷上说话的分量也要轻了。

他心里未免有些懊悔如何提起了算赋,让他们有了裁减的借口,虽有心挽回,但在一众重臣面前王绛却是有苦难言。

“这样与屯田又有何异?”刘和身为大司农,属下主管民屯,利益相关的事情,他自然要插上一嘴,无意间倒是为王绛解了围:“依臣之见,可由官府尽收当地无主之地,募流民屯垦,或是移至边地屯田。由大司农于各郡县分设农曹掾,与军屯互为表里,以成其事。”

“分田之术,屯户与官府向来以四六、或对半而分,虽免徭役,然屯户仍有不便。”吴硕自觉被刘和否议,面上有些不好看,略提了声调说道:“当年朝廷募民屯田,是为安顿流民,充盈粮储。如今仍议民屯,田租形同十税四、五,似与朝廷恢复‘三十税一’之策有所抵牾,倘屯户与黎庶相闻其详,心中难免会多有不平。”

“古人言,民患寡而患不均。”黄琬深深看了吴硕一眼,难得的附和了一次对方的话:“如今天下罢战,不妨赐田予屯户,任其自力,与寻常农户无异。至于军资粮储,仰赖各地军屯可矣。”

“仅关中一地民屯,每年可供太仓数百万斛。朝廷屡次征伐,民屯出力甚巨,如今岂能一言顷废?”这简直是要削夺大司农的权柄,刘和年轻气盛,仗着与皇帝亲信,直接在殿内言道:“臣万不敢附议!”

“屯户与黎庶田租不均,迟早会生事端!”话题一旦牵扯到现有的屯田制度,杨琦当即抓住契机,很快与黄琬等人达成一致:“田租能缴三十税一,又何必与官府五五对分?据说这两年为了支应战事,屯户田租已是十税六、七,生存艰难,不得不另外种稗子为口粮!昔年朝廷征战急需,不得不如此,到也好说。如今虽海内太平,然长此以往,屯户必逃亡四散,流民势将蜂起……安静不易,此事不可不慎,还望陛下睿鉴。”

按杨琦、黄琬等人的说法,屯户与自耕农同样是给官府交租,一个是十税四、五,一个即将恢复三十税一的低租税,两相比较,自然会引来屯户心中不平。可是屯户早先就是破产的无地农民,朝廷收留彼等、给予田地以及生产工具,平常时期又不用服徭役。

在生产方面,屯户可以不违农时,集中力量兴修水利,有条件精耕细作,能极大的提高粮食亩产。虽是五五对分,其实落到手里的,跟流亡时衣食无依相比已经好太多了。

如今将屯田分配给屯户,散做自耕农,虽然为朝廷省去了一层管理的麻烦,但彼等从此抵御风险的能力就变低了,此外还要重新承受更赋等等。稍有不慎又会走上经营不善、破产、被豪强兼并的老路……

黄琬、杨琦等人提出这个意见固然有多半是出乎公心,希望能缓解屯户沉重的剥削、弥合屯户与自耕农之间的矛盾,防患于未然。但另一方面,又未尝没有自己的私心——即便连他们自己都不曾发觉这一点。

这正是地主豪强为了兼并土地而发自本能的体现。

殿内以吴硕挑头,黄琬、杨琦皆支持就此改革民屯,董承私下揣摩皇帝意图,有心站皇帝这一边,与刘和出言驳斥了几句,却因言辞不利、能力不足而暂落下风。而王绛是只顾保全,与事不关己的太仆刘表一样,坐在原处不敢出声,荀攸与赵温也是静默一旁,将棘手的事情抛给了皇帝。

皇帝见状,心里不由得叹息一声。虽然赵温虽是立场与他一致,但性格有些保守,其麾下又是一众益州豪强出身的士人,办起事来束手束脚,难以独当一面。而董承才能一般,魄力不足,又有种种缺陷;至于荀攸……有时就连皇帝也摸不清对方内心深处的想法。

“一味的公平并非是最好的。”皇帝内心叹了口气,每到这个时候,他是多么迫切的需要一名既有能力又有魄力,党羽性质纯粹、掣肘甚微的人物替他站在前面……这样能省多少事!

皇帝语气淡淡的,这恍如平常的话语一出口,像是有着某种魔力,很快便平息了刘和一人独对黄琬数人的论争。所有人不约而同的静看着席上端坐的皇帝,都在心中咀嚼着对方刚说的那句以及接下来要说的话:“我听说豪强之家,蓄养奴婢、佃客以千数,其田租皆以五五对分,甚者剥削更酷,平常也要为豪强修葺院墙、整理沟壑、养蚕缫丝、酿酒煮盐,一年四季终日无闲。”

他静静地看着神情默然的众人,抛下一问:“为何佃客艰难至此,也不见其抛弃豪强,散归四野呢?”

“陛下岂不闻流民甚巨,除了天灾致使、奸吏刻薄以外,亦有豪强武断乡曲,肆意盘剥之故。”杨琦拱了拱手,义正辞严的说道:“先是赋税沉重、苛政猛烈,百姓不堪其苦,卖儿售田,投身豪强,而后不胜盘剥,便再次逃散。于是流民集聚,众以数十万,官府难制,乃成大祸!往日之鉴,今日不得不思之虑之,陛下岂能因屯田相较于豪强,而竟以为常事!”

“既是如此,那就严惩豪强!”董承总算找到了插话的余地,他先是放出狠话吓了众人一跳,然后退求其次,缓和了语气说道:“至于民屯,不妨修改田租,用官牛者,由五五改为四六,未用官牛者,由四六改为三七。屯户本就不用服徭役,如此一来,就不会再有何异议了。”

其实从性质上来说,地主豪强用租佃制度剥削佃户,并进一步将佃户组成自己的部曲家兵,朝廷的屯田制也是利用国家权力,将流民变成国家的佃户,并供养国家的军队。

所以两者之间在本质上是没有分别的,反而屯田制的存在更能限制地主豪强兼并土地、招纳流民,维护国家的统一与强大。

这是关于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争夺,或许地主豪强并没有具体意识到这一点,但他们已经本能、自发的做出了抵触。

“就依董公说的办!”皇帝当即说道。

他是第一次如此称呼董承,董承面色一喜,尚未表态,赵温、刘和也紧跟着附和,就连始终像个局外人的的刘表也点头称是。

“屯田乃复兴根本,不得轻易言弃。”皇帝看着黄琬等人仍要再说,便摆了摆手,将此事定下基调:“今后劝农令及各郡县之农曹掾,不但是管理民屯,更要及时组织百姓务力农桑,兴修水利沟渠,精耕细作,比于屯田。”

一家一户的自然经济难以抵御风险,索性就让制度成熟的民屯长官接过基层劝农官员的权力,负责组织百姓修建水利,共同劳作。在配套官府借贷耕牛种子等政策,不仅能提高产量,还能提高抗风险的能力。

“募民屯垦南方,也先依民屯制度行之,以后时势有变,再议论不迟。”说到这里,皇帝若有深意的看了刚才挑起事端的吴硕一眼。

(sdingdiannn/ddk164194/8859109.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dingdiannn。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gdiannn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