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二友小说 > 军事 > 兴汉室 > 第一百七十一章 行行且止

兴汉室 第一百七十一章 行行且止

作者:武陵年少时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1-12-06 00:41:33 来源:顶点小说网

“身为名臣,纵有愆负,犹宜保佑。”————————【三国志·魏书】

果不其然,曹操在朝中遭受了诸多非议,一时之间,才因刘虞之事平息的纷争再度出现,曹操看似稳如磐石,知道皇帝不会放弃他,但内心还是有些忐忑,更是想着借此机会壮大声势。翌日入宫,他特意邀了杨彪说话,两人闲谈了会在雒阳同朝为官时的往事,当然,杨彪士族大家,与曹操并没有过多的交集,两人虚情假意的客套一番后,曹操方才说道:“记得光和三年,操受公车征为议郎,而彼时杨公也复拜侍中,你我之间,也是因此而结识啊。”

“车骑将军倒还记得如此清楚,不像是老夫,已近耳顺之年,不重要的事都记不太清了。”杨彪笑眯眯的说道,他站在阶前晒着太阳,暖洋洋的让人惬意。

“可我见杨公精神还很矍铄。”曹操笑了笑,又接着说道:“只是杨公老年得子,令郎远在南海,音讯罕至,父子之间,岂有不挂怀的道理?听闻他在南海担任督邮,颇有政声,寻访儒士、教化黎庶。扶南、堂明等国遣使来时,刺史庞羲皆由其作陪,以示公族之仪。我想令郎在南海多年,熟知海外诸番,朝廷以后倘有开拓,这等人物,能任职朝廷是最好不过了。”

杨彪静静地听着,闻弦歌而知雅意:“董公仁调任河南,车骑将军是想征辟犬子做长史了?”

由于太尉、宗正等职位出现了空缺,朝中这数日人员调动频繁,先是尚书左仆射裴茂拜为太尉,太仆刘表调任宗正,将作大匠周忠调任太仆,再是少府王绛、河南尹刘备受任尚书左、右仆射……

河南尹空缺之后,曹操当时立即试探性的向皇帝推荐了董昭,结果对方顺利的被任命为河南尹,足以见皇帝对曹操还是一如既往的支持。董昭赴任河南,曹操便想用车骑将军长史的位置留住杨修,这样既能拉进他与杨氏的关系,又能帮杨彪将儿子从偏远的交州‘救’回来。

“正有此意,他日朝廷用兵扶南,开辟疆土,还会有令郎的用武之地。”曹操无不暗示的说道:“国家有意析交州为二,以南海、合浦、苍梧、郁林等郡为广州,以交趾、九真、日南等郡为交州,扶南、堂明诸番也将置为交州郡县。届时将士远方用命,朝廷居中调度,辟地千里,以为大功传世,而你我之辈,正可亲睹之啊。”

杨彪闻言,却是不为所动,像是没听懂似得准备含糊带过:“年轻人的事,就交给年轻人吧,我也老了,那还记挂得了那许多?德祖心气傲,国家命其守南海,正是磋磨心志,天将降大任,舐犊之情再深,也不至于此。”

“既如此,倒也不用我这外人费心了。”曹操抿了抿嘴,在对方这碰了钉子后,不再多话。

“曹公到底洒脱。”杨彪淡淡一笑,却不想到此为止,而是道:“听闻将军麾下原记室王粲调任秘书丞,昨日设宴相送,还大醉了一场?”

“王仲宣与我多年相交,彼此共事,情谊深厚,于文章辞赋一道,甚为投契。如今他重返秘书,我自然要宴送他,以全共事一场。”曹操神色不变,轻声说道。

杨彪转过身,欲往阶上走去,他低声说道:“那,新任记室陈矫,也可曾赴宴了?”

曹操目光一凝,见杨彪转过去,忽然哈哈笑了起来,试图掩盖什么,他追了上去,伸手抚着杨彪略显佝偻的背,爽快的说道:“那是自然,陈季弼在徐晃麾下任主簿多年,是有名的能吏,我能得此人,高兴还来不及呢。”

“那就好,那就好。”杨彪也笑着说:“也不枉国家对将军一片扶持之心。”

宣室殿。

皇帝身子朝后靠在凭几上,两手搭着扶手,穆顺在其身后细心为他揉着额角,他目光沉沉的向上望着,仿佛有什么重压使他的眉头不得舒展。过了好半晌,他才道:“桓公府上如何?”

下首坐着的是太中大夫张承,河内张氏出身,父、祖两代俱为三公,据说是留侯张良之后。张承早年曾以方正征拜议郎,后来兄弟三人谋诛董卓未果,避难扬州,汉室兴复,他们这才归朝任职。近日皇帝的老师桓典病故,张承作为太中大夫奉诏前去吊唁、赐物,这次正好是回宫向皇帝复命。

皇帝发问,张承刚想作答,可又忽的止住了,目光看着皇帝身前的桌案,视线不肯偏移半分,也不做声。

侍中钟繇在一旁提醒道:“桓公为陛下讲授《尚书》,赤心辅弼,今岁才授以太尉之职,奈何天不假年!虽为憾事,陛下遣太中大夫致祭,恩恤有加,也算是敬重师道了。”

皇帝摆脱了穆顺为他按揉额角的手,收起了放松的坐姿,在席榻上端坐好了。

张承舒了口气,这才道:“府上治丧从简,此乃桓公遗愿,臣持节致祭后,见门下多有故吏、旧友含悲而来,不下百计。”

“从今道上,再也不见‘骢马御史’了!”皇帝淡淡提起对方不避权宦的事迹,忽又说道:“桓范此时到府上了没有?”

“前日便到了,只惜桓公去得急,竟未能见上最后一面。”张承格外感慨的说道:“臣据闻,桓公归葬故里,将有不少人沿途吊唁,是否按……”

皇帝摆摆手,身子往后微靠:“就按当年赵公的丧仪办吧。”赵岐与桓典都是他的老师,虽然前者较皇帝感情更深,但如今先后故去,在礼节上仍要将两人等同,处理完这些身后琐事,他接着道:“劳大夫告诉桓范,让他尽管守孝,这次就不用入宫了,以免徒增悲念,他还年轻……”

张承心里想说,当初赵岐亡故的时候,皇帝可是亲手抄了《孟子》赐给赵岐随葬,如今说是桓典的丧仪一如往例,但也不见皇帝有什么动作。张承到底不敢主动开口找皇帝讨要,免得自寻没趣,他想着皇帝这样的态度多半是因为桓典生前多次反对皇帝的政策,为人刚正保守,不讨人喜欢的缘故。河内张氏比不得龙亢桓氏,在大政面前,自己也不好过于出头。

正好这时听闻曹操、杨彪俱侍立阶下,皇帝让穆顺宣进,张承也识趣告退了。见人落座,皇帝便顺口提道:“近来朝中事务繁杂,公卿多有变动,尤其是桓公……近来朝廷种种新政,皆出自你我君臣数年筹谋,关乎百年之计,切不可因人废事、人亡政息,还望诸位共勉。”

这话里的针对性太过明显,曹操与杨彪不禁对视一眼,众人皆稽首称是。

(sdingdiannn/ddk164194/8867928.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dingdiannn。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gdiannn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