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二友小说 > 都市 > 我在1982有个家 > 419.生产队上下一片红(周末快乐)

王忆跟漏勺合力抬着一篓子的红虾上山顶,山顶上一群育红班的小羔羊们在玩游戏。

也是巧了,他们的游戏也要抬,叫做‘抬小娘’或者‘抬媳妇’。

里面有两个大点的男娃充当轿夫,然后他们还各有一个水果身份,一个是‘苹果’、一个是‘香蕉’,这两个身份是机密,只有他俩自己知道。

然后轿夫对立站着,举起手臂、彼此手掌相贴形成一道拱门,然后开始唱:“抬小娘、抬小娘,两个小娘抬小娘,苹果——香蕉……”

其他娃娃当‘小娘’,排成队从拱门穿过去,围着其中一人绕一圈继续穿,一遍遍的穿,直到轿夫突然放下手将一个小娘扣在里面,这叫被抬上‘轿子’。

被抬上轿子的小娘就得选择自己最爱的水果,要么是‘苹果’要么是‘香蕉’,选的时候他不能告诉其他小娘,要把自己选择咬耳朵告诉两个轿夫,只有两个轿夫知道自己身份,然后小娘选了自己,他们就要记下这个身份来。

小娘选出身份就去一边坐下等着,其他小娘继续转圈,直到最终所有人选一遍。

选出一遍,两个轿夫就表明身份,这时候选苹果的去找当苹果的轿夫、想香蕉的去找当香蕉的轿夫。

选完之后他们就要在轿夫带领下开始拔河。

王忆抬着一箱子虾上来,正在抬小娘的娃娃们便不玩了,喊道:“去帮王老师抬虾,他累的不行了。”

本来听了上半句话王忆为小羔羔们的懂事而深感欣慰,等听完后半句他无语了,说道:“谁累的不行了?是你们漏老师……”

他瞅了瞅漏勺,“嘿,漏老师的体力行呀。”

漏勺笑道:“天天甩大铲子,我这力气早练出来了,走,王老师,抬到大灶去,咱也晒虾米!”

黄有功看着他们抬篓子上山便来帮忙,还摇头晃脑的说:“曲身小子玉腰肢,二寸银须一寸肌!金钩海米,好!”

王忆调侃道:“黄老师不愧是文化人,还能整出一句诗来。”

漏勺不甘示弱,说道:“我也能整。”

他咳嗽一声说:“那个,咳咳——莫讲虾呒血,烤烤也会红!”

黄有功抬起筐子哈哈笑道:“你这是吟出一句什么来?”

“咱外岛的老话嘛。”漏勺也笑了起来。

王忆对他说:“黄老师要是有空让他帮忙煮红虾,这就是个火候的事,他能控制的了。”

“我带了一些葡萄干、核桃仁之类的东西回来,蒸点糖糕吧,今天一起晒虾米,那咱学校请社员们吃糖糕。”

糖糕是这年头外岛哄小孩的美食,最简单的做法是用米粉混合上白砂糖上锅蒸,蒸出来的就是糖糕,又甜又粘。

不过条件好点的城里人家会往里加上点肥猪肉、红枣、葡萄干、碎栗子、碎花生仁这些东西。

天涯岛的条件不行,以前蒸糖糕是蒸最简单的方式,而且还不是家家户户都能蒸,也不是年年都能蒸。

漏勺会蒸糖糕,他问道:“米粉的话,就用磨面机来打磨吗?”

王忆说道:“对,磨面机最细腻模式能磨出米粉来,你去门市部拿砂糖,蒸出来以后撒上一层砂糖吃。”

漏勺痛快的说:“好,那今晚咱社员可以吃上好东西了。”

刚出锅的糖糕,软乎乎、黏糊糊,又香又甜又热乎,在冬天委实是好东西。

王忆买来的这些红虾是好虾,个头不大,可它们喜欢生活在水流湍急、食饵丰富的海域,因此长上一年后长的虾体丰满,营养丰富。

这样加工出来的虾米颜色红润金黄,形如钩子,所以被尊称为金钩海米。

煮红虾不能用一般的柴火,最好用松枝——煮用来晒虾干的滑皮虾也不能用一般的柴火,最好也是松枝。

反正渔家有这么个讲究,好像煮点好东西都得用松枝,他们认为松枝煮出来的别有一番风味。

这点王忆理解不了,要说烤肉、烤香肠、熏火腿、熏肉用松枝可以,毕竟这样需要火直接跟肉接触。

可是煮海货用松枝是什么讲究?难道松枝的味道还能透过铁锅进入汤汤水水里头?

不过岛上就松树最多,这样他没话说。

入秋开始家家户户去捡松树枝当柴火,这会院子里都垒砌了柴垛,妇女老汉们回家去抽出松枝开始烧火。

家家户户炊烟袅袅,一大锅水烧的滚开了倒进虾子,然后数上几个数就要用大笊篱把它们给捞出锅。

剩下的便是风吹日晒好了,天气好一般风吹日晒个三四天,虾皮就会脆碎,用木头碾子上去滚一遍,虾壳会粉碎,这时候用风吹掉脱落的虾壳,剩下的便是金钩海米了。

金钩海米用处大。

渔家人最喜欢的是当下酒肴,抓一把海米倒一杯白酒,冬天天气寒冷,晒着太阳一点点的嚼一点点的喝,这是渔家人最好的享受。

除了能下酒还可以拌菜、炒菜、做汤、包饺子、包子等等,煎、炒、蒸、煮均宜,味道鲜美!

学校晒虾米用不着王忆出马,他把红虾抬到大灶后拍拍手继续上课。

半渔半读,渔读传家。

好活。

王忆回去检查了学生们写字的情况,又教他们认识了一些字,又让他们继续抄写。

他背着手在教室里慢慢转圈子,说道:“同学们,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字读百遍、不如勤写勤练……”

海风吹过。

从窗缝‘嗖嗖嗖’就钻了进来,跟小偷一样,很会寻找人衣裳的缝隙,总能钻进去。

王忆觉得有点冷,有些学生穿得单薄被风一吹就哆嗦两下子。

想想上午在海上看到的那些小孩被冻伤的手脸,他琢磨了一下子得给学生们带冬装过来了。

直接带羽绒过来做羽绒服、带棉花过来给社员们做新棉被。

他不怕羽绒服引人注意,因为他发现他一直以来过于担心了,其实没什么人去注意他们一个海外小村庄有什么变化。

不过在在羽绒服过来之前可以先把窗户封堵一下,冬天北边的窗户不会再打开,而且就是北风最冷最刺骨。

这样将北边的窗户用透明塑料布封起来就好,现在的小学中学都这么干,甚至好些人家也会在冬天用塑料布封起窗户。

于是到了课间的时候他回时空屋拖出来一叠塑料布,指挥学生们裁剪开来给教室封堵窗口。

这活学生们自己就能干,82年的小学生动手能力极强,一个个都是劳动小能手。

王忆没事干,便去帮忙撒虾、晒虾。

大灶这里,黄有功在协同钟瑶瑶等人忙活,他一边干活还一边侃侃而谈:

“你们知道虾米这个名字是啥时候出现的吗?根据我的研究,这个称呼最早始见于唐代颜师古注《急就篇》的注文,你们知道颜师古吗?”

钟瑶瑶等人摇头,他便侃侃而谈介绍起颜师古。

漏勺听到后也摇头:“黄老师,劳动就要有个劳动的架势,你看你,这又是吟诗作对又是讲古,把劳动场所当学习的教室啦?”

黄有功这人是老学究,性子比较弱,被漏勺一说便讪笑着停下嘴。

王忆觉得这挺可怜的,他便说道:“漏老师你这话说的可不对啊,人要善于学习,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嘛。”

“领袖同志说,生活中处处有学问。黄老师说的这些话可不是胡说,这是跟咱们劳动有关的知识,多听听没有坏处,以后跟外队人聊天,聊起这些来你能说的头头是道,是不是显得咱有文化?”

黄有功一听这话来劲了。

这是来自领导的鼓励和支持呀。

他说道:“唐代开始晒虾剥皮做虾米,到了宋代的市食就有姜虾米了,这是一道菜,我在《武林旧事》上见过介绍。”

“漏老师,你要是感兴趣我可以给你讲讲,姜虾米可是一道古人才会做的菜呢。”

漏勺说道:“姜虾米我也会做,不过我倒是对你说的《武林旧事》挺感兴趣的,你给我讲讲旧社会武林里的事吧。”

这话愣是把黄有功给说愣了:“武林里的事?嗨,漏老师,你这样真是没有文化了,此武林非彼武林。”

“你的武林,是武侠电影、通俗小说里虚拟的东西,我说的武林是一个时代的风貌,是朝廷典礼、山川风俗、市肆经纪、四时节物、教坊乐部这些在当时的情况……”

他侃侃而谈,然后把漏勺给侃晕了:“停停停,你这说的都是什么呀,我怎么听不懂?你们能听懂?”

他问钟瑶瑶等女工。

女工们纷纷摇头。

她们更听不懂这些东西。

于是漏勺说:“你看,这不是我的问题,黄老师你还是说点我们能听懂的吧。”

说着话他到灶台边看了看,手中漏勺如臂使指进锅里捞出来一些红虾抖了抖,又说:“赶紧停火,把这一批次红虾捞出来,火候到了。”

黄有功挽起袖子捞过一个大盆子装红虾,说道:“行,那我说点你们知道的,你们知道咱们的虾米为啥叫金钩海米吗?”

“因为颜色金黄好看啊,又弯曲的跟钩子一样。”钟佳下意识的说。

黄有功哈哈大笑,笑着摇头:“非也非也,这里面是有个典故的,此典故也是我在典籍中看到的——王老师,你博学多识,那你知道金钩海米的典故吗?”

王忆摇摇头道:“没听说过,不过我猜应该跟龙王爷在海里用金鱼钩钓鱼,结果鱼钩脱落成了虾之类的内容吧?”

黄有功笑道:“还真不是,根据我考据典籍所知,金钩海米这名字是诞生于清王朝时代,是清朝的乾隆皇帝赐予的!”

“你们可能不知道,金钩海米早在清朝时就被列为贡品,不过当时名字不雅,叫罗锅虾米……”

“跟刘罗锅有关是不是?”漏勺忽然来了兴趣,“我听收音机说书,有一部书叫大清官刘罗锅。”

黄有功摇摇头说:“不是,你们听我说,这个罗锅虾米就是因为虾米弯曲着像罗锅,所以有这么个名字。”

“行了我继续说,就是话说有一天乾隆要吃素菜,御厨就为他做了一道用金钩海米做的海米豆腐汤,乾隆吃后觉得味道非常鲜美,连声叫好,并赞道,此菜清素鲜脆,真是一道好菜,但这状如金钩的东西叫啥?”

“御厨忙答道,这个在我们当地人称罗锅海米。乾隆连说不雅不雅,御厨忙说,那就请陛下给赐一个名字吧。”

说到这里黄有功抖擞精神一甩手臂,装模作样的说:“乾隆沉吟片刻,说,‘朕看它色泽金黄,状似金钩,就叫金钩海米吧,这道菜就叫金钩钓玉牌吧’。”

“然后从此以后,咱们的海米就有了金钩海米的名字!”

四个女同志听的连连赞叹:“哦哦,原来是真么回事呀。”

“今天开眼了,原来咱们的海米名字是皇帝恩赐的。”

“什么恩赐?”漏勺瞪眼,“皇帝是咱们无产阶级的最大敌人,他是封建时代最大的剥削者!”

然后他又对黄有功说:“你这查的什么典籍?肯定是假的!”

读书人或者说自认为有学识的人,最不愿意被人质疑自己的权威。

黄有功便着急,说道:“你凭啥这么说?你是从什么典籍里看到过的?”

漏勺说道:“我没有从典籍里看到什么,也用不着看,哼哼,但我知道金钩海米的名字从古代就有了,因为我当时学厨的时候,学到的第一道菜就叫金钩银条!”

他对其他人说:“当时我不懂呀,还奇怪的问师傅,明明是海米炒豆芽,为何叫金钩银条?”

“我师傅给我介绍,说你看这海米弯弯的是不是像金钩、白色的豆芽去头去尾像不像银条?这道菜在古代就有了,我们学厨的祖师爷都叫它为金钩银条!”

黄有功一听愣住了。

但他反应很快,赶紧抓漏勺话里的漏洞:“你说的古代,也有可能就是清代,就是乾隆皇帝以后才有了金钩银条这道菜!”

漏勺则说不是,两人便开始争执,倒是一时之间忘了干活的正事。

王忆无奈的摇头苦笑。

他端起灶台上的盆子去外面找空地,然后把热气腾腾的红虾给倒在了地上。

此时岛上好些地方炊烟袅袅,海风一吹都是煮虾的咸鲜滋味。

王忆走到山顶边缘往下看,入目所及是社员们全体晒虾米的热闹情景。

也有秋末冬初别具一格的渔家风情。

这东海不比南海也不比渤海,它四季分明却没有特别分明,四季风情并不清晰。

现在是秋冬时节,山上还有绿树,大片的松柏常青,零散分布着香樟、玉兰、腊梅、金银花、人参榕、大叶女贞、桂花、栀子花之类的一些在冬天也能长出绿叶的树木。

整体来说,春夏那漫山遍野的碧绿已经没了,野草山花早就枯败,哪怕如今天空湛蓝、阳光灿烂,风一吹,枯枝败叶摇晃飘荡,萧瑟感还是很浓烈。

让人感觉意兴阑珊,情绪低沉。

但王忆的目光转向各组的人家,那就不一样了。

初冬的风萧瑟又冷酷,可生产队有热情洋溢的集体工作来抵消,还有那一片片铺展开来的红虾,此时王忆俯瞰下去,看到岛上有一片片的红。

鲜红!

热气腾腾的红!

看着他站在这边俯瞰,王向红还溜达着过来了:“看什么?”

王忆笑道:“看晒虾米呀,真热闹,哈哈,我就喜欢看咱们队里一起搞集体活动。”

王向红听到这话笑的更热烈:“对,还是大集体一起干活热闹带劲,我也喜欢看,这多好呀。”

“现在还不行了,以前我跟你说咱们队里晒鱼鲞呀晒虾米呀,总之不管是晒春还是晒秋,那都是真正的集体展开,不是像现在这样家家户户自己忙。”

“还有晒春?”王忆问道。

王向红哂笑道:“怎么能没有?而且晒春也是晒海米!”

“我跟你说,海米分春海米秋海米,或者说春末夏初海米还有秋末冬初海米,其中春海米更好,因为春天洄游的虾在排卵期,肉质肥美。”

“反正以前人民公社化早期,各生产队在码头附近或是礁石岙口避风的地方会搭建一些土炉灶,这些炉灶平日都被闲置着,可一到了要晒虾干、虾米的日子,那就日日生火日日冒烟。”

王忆问道:“后来怎么拆掉了?”

王向红掏出烟袋杆来磕了磕,塞了点烟丝,王忆上去给他点燃烟。

他满意的吸了一口,眯着眼睛说:“刚才不是跟你说了吗?平日里都被闲置着,最早的时候还要炼钢铁,所以公社呀县里呀需要咱们各个生产队有大土灶。”

“后面不搞那些事了,土灶就被拆除了,平日里老是没人用,所以还会出问题,等到用的时候得大修,很费劲。”

“不过现在虽然是拆分到家家户户了,可是晒虾米还是很热闹,走,咱俩一起下去看看,视察视察群众工作。”

他开了句玩笑,然后叼着烟袋迈着六亲不认的外八字步走下去。

有些人家的厨房是在正屋里,有些人家是单独在厢房做出一个厨房,也有些人家是在院子里搭建个棚子遮风避雨当厨房。

他们往下走着看到谁家院子里冒烟冒的厉害,便随意的推开门进去看。

院子里有妇女和老人在忙活着,一个烧松树枝子把一大锅水烧得滚开,一个往里倒进虾搅和一下捞出来。

看到两人推门进来,社员笑道:“这是大领导和小领导过来视察工作了?”

王向红说道:“过来看看你们有没有偷奸耍滑。”

王忆看向妇女手里的笊篱,问道:“你这是木头的?”

妇女拿起来看了看说:“嗯,老高叔用柳条编的大笊篱,专门用来捞虾的,铁笊篱捞出来的虾味道不大对。”

王忆笑道:“这还能感觉出来啊?”

妇女说道:“能,咱渔家人嘴巴吃五谷杂粮,对海货的味道最敏感。”

她端起盆子在院子里洒下。

院子里靠南边是泥土地,其他地方是平坦的岩石,哪怕是秋冬时节,可院墙挡住了海风,这样太阳一晒石头总会热一点。

红虾落地,带着热度带着一些水,于是便有氤氲的水汽蒸腾而起,风一吹,家家户户的水汽便袅袅散散的聚到了一起,聚成了队集体劳动的温暖风景线。

王向红看了看后对妇女说:“今年你们注意点,咱的海米不是处理给回购站和供销社啥的,是要去沪都卖,所以得弄的好点,别再上去踩了。”

他给王忆解释说:“红虾晒干了皮又硬又脆,然后咱们社员给它去皮的时候就是穿上自己纳的软鞋底布鞋上去踩。”

王忆说道:“用的都是新鞋子吧?要是新鞋子没事,让他们踩吧,不脏。”

王向红摇头说:“不行,就要用木头碾子集体来碾,要不然就装入袋子里用棒槌砸,反正不能踩。”

“咱外岛老百姓都喜欢自己踩,省事,这城里人都知道了,到时候人家问咱们虾米怎么做出来的,咱们怎么说?”

“说自己踩出来的,人家恶心,是不是?说不是踩出来的,这叫糊弄人,这会亏心!”

他坚定的说:“今年必须要集体晒、集体碾。”

说话之间他随手抓了一把最早晒出来的红虾递给王忆,示意他尝一尝。

现在还没有晒成海米,但已经可以吃了。

新鲜红虾好东西,刚煮好晒干了,它们的虾皮就呈干燥近乎透明的样子了,拨开虾壳里面是虾肉,还没有晒出黄色了,泛着莹莹洁白就像玉雕的一样。

王忆塞了一个进嘴里咀嚼。

煮虾的时候锅里加了盐,吃在嘴里有咸滋味,但也有甜丝丝的滋味,这是好虾的特点。

最大的特点还是鲜味。

红虾是小虾,长不大,所以最适合晒虾米。

正所谓浓缩的才是精华。

红虾的鲜味要超过对虾、竹节虾乃至大龙虾——甚至可以说一句,大龙虾要跟小红虾比鲜味那真是碰瓷了。

王向红看过一家后出门继续看另一家,继续叮嘱不准脚踩要注意卫生。

他们一家家走过去,家家户户的院子往外冒热气、门口往外出鲜味,场面很热闹也很宏大。

这种情况下,海风一吹肯定是满岛都是煮熟虾后的好滋味,这些味道洋洋洒洒占据了海岛每个角落。

阳光照耀,进一步晒干烘培了红虾,让鲜味越来越浓郁。

家家户户都有人在说笑,家里人自己说笑,出门去晒虾的时候跟左邻右舍也会驻足说笑两句。

空气中弥漫的是收获的喜悦之情。

这种晒虾的场景跟日后的工业化加工不一样。

工业加工是捕捞了红虾甚至不会清洗,因为要保留上面的海腥味,这股海腥味能增加虾的鲜味。

然而实际上海鲜的鲜味并不是腥味,这是完全不一样的东西。

工业生产虾米是大锅煮熟海虾送入大型的烘焙机器里,几个小时就把虾给烘焙好了,再经过机器脱壳的工艺,出来的便是虾米。

这样的海米跟传统晒制出来的海米相比确实会少一点鲜味和风味,但工业化集成发展是正路子,不管是海鲜还是什么肉,它们鲜美可口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老百姓得能吃的起!

像是这年头外岛晒的虾米对渔家来说不值钱,但到了内地呢?那就很贵了。

内地多少老百姓还舍不得买条咸海鱼来吃呢。

王忆对国家的工业化进展感到骄傲,可是这事也有一些纷扰,饮食安全不好保证。

现在渔民手工晒出来的虾米那就是好虾米,没有任何添加,机器生产过程中猫腻多,可以给虾米添加色素来保证颜色统一标准匀称,或者加上点食用香精来增加鲜味等等。

提起机器来,他想起天涯三号船上那一套打井机,便跟王向红说了一声。

王向红一听打井机来了,六亲不认的八爷步顿时变成了龙行虎步,甩开膀子就往码头上大踏步:

“你说你,这事你不早说?机器得赶紧搬下来,海上那湿度多大?水汽多厉害?很容易生锈啊。”

王忆失笑道:“哪有那么夸张?”

船舱里不光有机器,还有一些商品。

机器都被用油布包裹起来了,一些抽水机之类的散装机器好办,像是打井机还是很沉重很大的,两人搬不了。

王忆当时能自己把它转移到船上是靠下面的自走轮,打开时空门在船上,推出来就行。

这次从船舱往码头上搬机器,自走轮可没有用途了。

王向红琢磨了一下子只能无奈的摇头。

得等壮劳力们下工回来才能把它给一起捣鼓下来。

船舱里有几个大箱子。

里面是香烟。

王忆拿出一包烟递给王向红,低声说:“这是白板烟,都是特供产品,我带回来准备给咱队里的爷们抽,你到时候让保密小组去挨家挨户说一声,这烟私下里抽就行了,别去跟外人嘚瑟。”

王向红点点头,感兴趣的接过这包烟看了看。

烟盒子几乎是白板,只有九个简单的字。

上面五个:为人民服务。

下面四个:内需特供。

中间是个灿烂的大五星。

逼格一下子起来了。

然而这是王忆自己打印出来的纸壳子,然后用机器给重新包装起来的。

王向红抽出一支烟点燃试了试,赞叹道:“很醇香呀,但是不够带劲,太柔了。”

王忆无语。

你这抽旱烟抽的太猛了。

他用的这些烟是著名的鲁省白将军,这烟是出了名的带劲,一般也就是鲁省老烟枪消化。

炊烟袅袅中,水雾越来越浓,丰收的氛围也越来越像样。

其中大灶的烟囱里冒出来的烟雾尤其多,大锅上的笼屉正在蒸糖糕。

于是等到下工了,王向红便在喇叭里广播起来:“各位社员请注意了,各位社员注意了啊。”

“今天队里集体晒虾米,王老师说大家辛苦了,嗯,全体社员辛苦了,然后学校给大家准备了糖糕,还是老规矩,家家户户过来个人领糖糕。”

“还有明天队里要去那个防空岛捕捞白虾,继续晒海米,嗯,大胆你们二组的壮劳力过去忙活这个事……”

后面的正事没怎么传出去,因为听说王忆请吃糖糕,社员们顿时欢欣鼓舞的开始炸锅!

今天吃个好的,糖糕。

糖糕是外岛人家过年才舍得做的好东西,日子过的好的会蒸上一锅,但是除了刚出锅时候给孩子老人解解馋、过过瘾,家里的大人还吃不上呢。

因为糖糕是过年走亲戚的礼物,一般不够用。

广播结束,立马有社员来排队了。

他们来了一看感叹道:“好娃他娘,你来领粮食是真积极,又是你第一。”

黄小花笑道:“我不是积极,是顺路,我们服装队隔着近,出来我就撂蹄子过来了。”

王忆对她说:“哎嫂子,你们最近加加班,我托人买了新棉花,回头队里给咱们社员家家户户做一床新被子吧?两口子一床、家里有青年的再给弄一床……”

这消息一出来,震撼性还要超过吃糖糕!

冬天被褥可是硬货,这是能保命的东西!

社员们立马凑上来问:“王老师,真是新棉花?你真是有能力,还能买到这么些新棉花。”

“嗨,其实不用这么花钱,过两天那个有弹棉花的过来,让他们给咱家里的老棉花弹一弹一样能用。”

“对,咱不用睡新被褥,能弹了棉花也行,前两年家里光景不好,棉花一直没弹,今年日子好过了,我寻思着还要弹一弹棉花呢。”

王忆说道:“棉花肯定要弹,但用不着花钱找人去弹棉花,我买棉花的时候得知人家工厂现在有弹棉花机器,于是就买了一台,到时候大家伙排上队,家家户户都给免费弹棉花,这个不要钱!”

一听这话,氛围更加火热。

还有弹棉花的机器?

不用花钱也能弹棉花了?

好,这下子真好!

社员们交头接耳、称赞连连,他们现在是越来越喜欢大集体生活了。

只要舍得使力气去干活就行了,别的吃喝穿用队集体都给考虑到了,都给解决了。

这是多好的日子呢!

(sdingdiannn/ddk94034255/710915620.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dingdiannn。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gdiannn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