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二友小说 > 科幻 > 从抽卡开始做皇帝 > 第167章 周瑞:陛下花钱也太大手大脚了

第167章 周瑞:陛下花钱也太大手大脚了……

求贤诏,遍观华夏历史,并不少见。

无论是汉高祖刘邦,汉武帝刘彻,亦或是魏武有遗风的曹操,都颁布过求贤诏或求贤令,旨在为国求材,揽天下英才为己用。

在科举制尚未产生的隋唐之前,求贤诏是对察举制的一个重要补充。

因为察举制是各州府长官向中央朝廷举荐人才,自然而然的,人才的解释权就落到了这些地方要员手中。

近水楼台先得月。

优先被举荐给中央朝廷的,自然是和地方要员关系亲近之人,譬如好友师门,譬如弟子晚辈。

这样做,虽能大大节约朝廷选材的成本,但随之而来的,就是被举荐人和举荐人之间的强绑定,最终导致世家门阀的兴起。

门阀子弟有师门长辈看顾,哪怕才学稍弱,也能混个一官半职,反观平民百姓和寒门弟子,想要更进一步,却是难上加难。

求贤诏的出现,就是为他们打开了一条临时的晋升通道。

不止是华夏,在这个世界,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楚国历任皇帝,几乎上位之后,都发布了求贤诏。

甚至,因为这个世界诸子百家极为兴盛,天下人才中,有近六成出身于此,因此问题显得更加突出。

只是由于诸国纷争不断,才将这个问题暂时遮掩了下去。

但出身诸子百家的臣僚彼此联系,在朝堂上自成一派,为了自家学说互相争斗,对于整个国家而言,显然是不利的。

一方面阻碍了国家的发展,另一方面更隐隐威胁到皇权。

齐国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王匡身为皇帝,在一些大政方针上,甚至要咨询佛门【大菩提寺】的意见。

这对于唯我独尊的皇帝而言,显然是无法接受的。

因此,赵钰在有了自己的基本盘,掌握了军权后,要做的,就是把人才的解释权和选拔权尽数收归中央朝廷。

于是,便有了今天朝会上,赵钰借着淳于庆一案,向兵部发难,顺带着提出选拔人才,将察举、求贤和科举这三张牌一并打出。

赵钰之所以这样做,是有讲究的。

这个世界虽然发明出了纸张,但好纸难求,因此大部分典籍都是用竹简或帛书进行记录。

竹简沉重,帛书易腐,远不如纸张来得便捷,也不利于文化的传播,知识的推广。

因此在造纸术完善,印刷术推出之前,赵钰只是将科举制度提出来,让朝中众臣有个心理准备。

这也是赵钰为何如此重视墨家的原因。

哪怕是真要开科举,也是在神京周边范围内小规模的试行。

在纸张大规模普及前,察举和求贤才是赵钰获取人才最重要的途径。

殿中百官,听到赵钰所言,纷纷愣住。

察举他们懂。

让地方主官为朝廷举荐人才,一方面能为国出力,一方面也有利于拓展自身人脉,朝廷和地方也算是各取所需。

求贤他们也懂。

朝有梓进,野有遗贤,求贤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扩大朝廷选材的范围,对朝廷而言,是件好事,他们自然不会反对。

只是,这科举又是什么?

大部分文武百官脸上,写了一个大大的“懵逼”。

早就被赵钰提前告知,心中有所准备的狄仁杰起身上前,拱手道:

“陛下,您的意思是,以考试来确定对方是否是贤才?”

赵钰微微颔首,赞许道:

“怀英所言,正是朕心中所想。不错,分科取士,举贤才而用之,此,是为科举。”

礼部尚书曹奂犹豫片刻,方才皱眉道:

“陛下本意虽好,但若科举实行,举国上下,必然应考者众,又如何来界定对方是浑水摸鱼的庸才,还是朝廷急需的贤才呢?”

赵钰哈哈一笑,道:

“曹卿放心,朕今日既然提出来,自然有所考虑。依照察举之法,将参加科举之人尽数集中起来,以策论考之,以分数衡之。分高者,才高;分低者,才低,如此而已。”

察举制,也有考试这一环节,用以测试对方是否真有才学,能为国所用。

只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环节逐渐成了走个过场。

考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你能答个大差不差,马马虎虎,就算是过关了。

户部尚书周瑞出列奏道:

“陛下,若科举一出,这世上想要入朝为官者,定然景从云集。其中,不乏有大才,但也定有小人,妄图浑水摸鱼。期间所需花费,定然不菲。”

组织一场全国性的考试,其中所需要花费的人力物力,绝对是一个大数字。

户部这半年来好不容易喘了口气,裤腰带不用勒这么紧了。

要是来这一遭,恐怕又要过上苦日子了。

“人力,人才,技术,此三者,乃争霸之本,不容有失。为国选材,这点代价,朕还是承受得起的。科举一事,事关重大。朕知道其中轻重,不会贸然在全国推行,暂时只在京都府周围诸府试行。”

知晓这位老丈人是想为自己省钱,赵钰顿了顿,又笑道:

“国丈放心,此次南征大胜,缅国赔偿我朝金银珠宝合计近三百万两,用在科举一事上绰绰有余。”

听到这句话,周瑞顿时放下心来。

“陛下高瞻远瞩,臣心中再无疑虑。”

他在退回队列的同时,隐晦的向曹奂投去一个感激的目光。

这小三百万两,足够户部支撑到夏税入库了。

然而,他终究是高兴太早了。

“科举一事,分文举和武举两种。文举由礼部和国子监负责筹办,武举则由枢密院和兵部负责。除此之外,墨家弟子杜云山升为工部右侍郎,负责筹建教武堂。”

还有武将的好事?

听到赵钰说出“武举”两个字,殿内武将无不眼中一亮。

科举分为文举和武举,陛下此举,岂不是说明,武将和文臣的地位是平等的?

这对于一向被文臣所压制的武将团体而言,无疑是一件大好事!

英明莫过于圣上!

所有武将心头都浮现出这句话来。

甚至有些人已经暗自决定,谁要是还敢拿科举一事说三道四,给陛下添麻烦,那就先过他们这一关!

只是,相比于科举一事,墨家弟子入朝为官一事,被众臣有意无意的忽略了过去。

人群之中,杜云山向周瑞微微拱了拱手,嘴唇微动,传音道:

“周尚书,还请多多关照。”

扫了一眼对方,周瑞颔首回礼,没有多言。

区区一座教武堂,应该花费不了太多银子。

如今他周瑞周大国丈有陛下背书,新入库白银近三百万两,这区区小钱,他还不放在眼里。

赵钰见再无人出列,微微颔首道:“既然诸卿无疑问,此事就定下来了。”

“喏。”

群臣纷纷应道。

赵钰看了一眼高力士,高力士会意,朗声唱道:

“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担任钦天监监副的韩庭荒整了整衣袍,高举笏板,道:“陛下,臣有本奏!”

见是钦天监中人有事要奏,大殿中所有人都愣了一愣。

因为钦天监虽然负责天文历法,职责重大,但在朝会上却经常扮演小透明的角色。

杜云山也好奇的看向对方。

没想到,阴阳家也在楚国落子了。

“韩卿,讲。”

赵钰看到是韩庭荒,心中不由一紧。

钦天监虽然经常不上奏,但一上奏,定然是大事,莫非……

韩庭荒肃容道:“陛下,这数十日来,臣等夜观天象,见五星皆白,岁星处于牛、斗之间,实为大旱之相。臣恳请陛下,望早做准备,救黎民百姓于水火之中。”

果然!

赵钰心头暗叹一声。

韩庭荒是阴阳家弟子,对于星象了如指掌,看来他通过星象也发觉了蛛丝马迹。

“看来韩卿也有所察觉。”赵钰叹了口气,道,“朕领军回朝时,便见沿途诸府气温异于常年,农田土地有龟裂趋势,本以为只是个别地方。如今听韩卿所言,可见此次旱灾波及范围甚广。”

“即日起,着令各府县详细调查本地荒田及水利设施,绘图上报,以备开垦和兴修。不论官民,指出陂塘、堤堰、沟洫利弊,且行之有效,可按功利大小给奖。有大功者,不仅推行全国,更刻碑以记。除此之外,监察院派巡查御史到各府巡视,监察实施情况,督促各州府兴修水利。若有懈怠者,严惩不贷!如今是六月,希望在大旱来临前,能赶得及……此事,工部和户部定要当做头等大事来处理。”

“臣等遵旨!”

周瑞和工部尚书马冼急忙出列领旨。

看着马冼那张笑脸,周瑞心中别提多郁闷了。

这么搞下去,那三百万两白银都不够花的,更何况这钱还没到户部国库内呢,只能先用老底垫着。

就在此时,周瑞又听赵钰说道:

“既然兴修水利,那让各府各县一并把办书院一事也办了吧!水利事关民生,办学事关教育,两者皆不可轻忽。”

陛下,您这花钱也太大手大脚了吧……

这开科举,办书院,兴水利,这一桩桩一件件,哪一个不需要大笔大笔白花花的银子。

周瑞在心中哀叹道。

水利和办学,都是烧钱的主啊,再让陛下这么搞下去,他这个户部尚书还不如直接辞职得了!

“事分轻重缓急,为应对今夏大旱,先以兴修水利为主,卿等不必太过慌乱。今日朝会就暂时到这里吧。”

说罢,赵钰从龙椅上起身,向殿外走去,高力士连忙跟上。

百官见状,连忙俯身拜倒,齐声道:

“臣等,恭送陛下!”

见赵钰的身影渐行渐远,工部、兵部、礼部、枢密院一众官员在各自主官的带领下,向以周瑞为首的户部官员围了上来,各自面上带笑,纷纷说道:

“周尚书,你看……”

“这次科举一应事务,全靠诸位大人鼎立支持了。”

“李兄,我们礼部也不要太多银子,三五百万两也就马马虎虎够了。”

六部之中,户部掌管掌管全国土地、户籍、赋税、货币、官员俸禄、财政收支等事务,主要负责掌管国家的财政大权,是一国朝廷的钱袋子,因此也被称为地官、财神爷。论起重要性,仅次于被称为“天官”的吏部,是六部中第二重要的衙门。

如今天子发话,这四个部门想要完成任务,做出成绩,首要问题,就是找户部批钱。

“去去去,老夫还要好好找陛下说道说道呢!”

周瑞没好气的瞪了一众同僚一眼,排开众人,向着赵钰离开的方向追了过去。

一名户部官员看着自己主官离开,心中羡慕之余,忍不住说道:“这一会,周尚书是要为银两头疼喽。”

在同僚们虎视眈眈的目光中,周瑞作为主官是借口能跑,但自己这些属官却是想跑都跑不了……

不过,此时,这四部官员却在代枢密使贾诩的建议下,将这些户部属官抛在了一旁,围在一起商议了起来。

“诸位,大家都是为了圣上办事,若是因为些许银钱撕破脸皮,不仅落了各部面皮,圣上那里也不好看。依本官之见,不如我等先划分好各自比例,然后再一同去向周尚书要钱。无论到手银两多少,总之把摊子支起来,陛下那里也好交待,再说其他不迟。”

听到贾诩的建议,众人都露出若有所思的神色来。

过了半盏茶的功夫,各部主官方才纷纷点头。

“贾大人乃老成谋国之言,就依贾大人说的办。”

于是,四部官员直接在太极殿偏殿开始就此次银两分配问题讨论起来,时不时还有激烈的争论声从殿中传出。

紫寰殿中,接过高力士递来的贡茶,周瑞小心翼翼的坐到圆凳上,方开口诉苦道:

“陛下,您可把老臣给害苦了!”

赵钰仰天打了个哈哈,笑道:“国丈,你身为户部尚书,又有什么能难得住的?”

周瑞脸上愁苦之色愈发浓郁。

“老臣不敢瞒陛下,户部银两本就有些捉襟见肘,陛下这三管齐下,涉及银两甚大。臣等累些没有问题,就怕误了陛下的大计啊。”

赵钰扫了一眼周瑞的表情,笑着追问道:

“国丈可是为银钱烦忧?”

“知老臣者,陛下也。”

“国丈莫给朕戴什么高帽子,”赵钰挥了挥手,“方才朕在朝会上已经说了,科举、水利、书院,这三件事虽都重要,但也有轻重缓急之分,目前重点是兴修水利,以应对夏季大旱,然后才是筹办科举,兴办书院。”

周瑞拱手道:

“臣也是作如此想,只是枢密院、兵部、礼部等诸位大人不这么想啊。而且,若真如钦天监所言,那么今年夏税恐怕远不如往年,兴科举与办书院恐怕需要拖到来年才行。老臣是怕,这样会误了陛下的大计。”

听到周瑞这般说,哪怕知道他是在诉苦,赵钰脸上却不动声色,只是说出这么一番话来

“此事说到底,不过是银钱短缺的问题。此事易尔,朕给国丈出几个主意。”

周瑞眨了眨眼睛。

他是来找陛下诉苦的,希望陛下同意动用内库所存金银,只是听陛下的口气,他似乎有其他的办法。

周瑞急忙危襟正坐,道:

“臣恭听陛下圣谕。”

赵钰伸出一根手指,道:

“其一,此次兵部出事,涉及臣僚众多,等贺拔卿抄没家产后,朕会让他将其中白银运到户部,充入国库,此次朕内库一分不取。缅国赔偿我朝近三百万两白银,朕同样分文不取。如此,可行?”

虽然这钱沾血,但是它能救急啊……

周瑞毫不犹疑的点头道:“陛下圣明,如此的确可行。”

“其二,办书院一事,国丈可着人暗中透露给诸子百家和民间那些豪商富贾。面对这等机会,只要诸子百家不傻,想来愿意承担其中一部分资金;至于那些豪商,国丈可答应他们,如果他们愿意出资帮助修建,朝廷可以给他们在书院里刻石利碑,以作纪念,捐助银两多者,甚至可以给他们子弟参加科举的名额。只是其中尺度,国丈需和各地官府把握好才行。”

周瑞越听,眼神越亮。

对啊,朝廷缺钱,不代表诸子百家和豪商富贾没钱,相反,他们反而富得流油。

诸子百家为了扩大自家学说影响力,豪商富贾们为了和官府的联系更加紧密,为了获取科举名额,让儿女子孙更进一步,肯定愿意和官府合作,出资办学。

甚至,他还联系到了兴修水利上。

“陛下,兴修水利一事,是否也允许商人参与其中。”

赵钰点头道:“国丈能举一反三,朕心甚慰之。不错,水利一事,也可按照办学的思路进行。但是,商人们投钱可以,给他们立碑表功也可以,但绝对不能让他们插手其中。水利设施必须保质保量,这是朕的底线。”

见赵钰说得严肃,周瑞连忙点头。

“请陛下放心,此事老臣亲自督办,绝不让其中出半分差错!”

陛下将能够考虑的全部都考虑到了,那自己只剩下依旨而行。

就算是不为自己仕途考虑,但为了两个乖女儿,他也把这三件事给办妥贴了。

想起自己在宫中的两个女儿来,周瑞不由得感叹当日让她们姐妹入宫选秀的正确性来。

陛下如今不到而立之年,处理朝政却是滴水不漏,更兼英武果决,日后定能大楚一代明君。

两个女儿只要安分守己,好好辅佐陛下,日后也能得一个贤妃之名,青史留名。

(sdingdiannn/ddk57011630/139377708.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dingdiannn。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gdiannn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