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二友小说 > 历史 > 大明测字天师 > 第六百六十七章 大国之间

大明测字天师 第六百六十七章 大国之间

作者:万里秋风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6-24 08:04:50 来源:顶点小说网

蒙古的大明骑兵队,迎看晨曦,在草原上巡逻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一些牧草已经开始由深绿色渐渐变成黄绿色,预示着秋天越来越深,冬天越来越近。

牧民们已经开始收割牧草了,作为冬储饲料。

储存多少草料,关系到冬天牲畜群会掉多少分量,甚至饿死的数量。

刚来草原不到一年的内地汉人们,刚刚学会放牧牛羊,现在又要学习收割牧草,一时间有些手忙脚乱。

但凭借看土豆炖牛肉,他收获了资深牧民在的发谊和帮助,也磕地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次冬储。

就在大家热火朝天地干活时,远处扬起了一片烟尘。

巡逻的游骑立刻警惕地吹响了号角,瞬间聚集了一个几十人的小队,迎向那片烟尘。

那是一个三人小队,从草原的边缘之外亡命地狂奔二来。

骑兵小队立刻端起火枪,向空中挥舞长刀。

「什么人?你们是来千什么的?」

那三人在马背上高高举起双手,示意自已的手上没有武器,但马匹却毫不减速,一直冲到骑兵队面前几十步的地方。

两个人勒住了马,另一匹马连着马背上的人一起摔倒在地,口吐白沫,挣扎不起,地上的人全身血迹,已经停止了呼吸。

那两人高牵双手,被寒风吹得黛黑的脸上,带看喜悦和志芯,一张口却是带着罗刹口音的蒙古话。

「我们是来自罗刹国的土特部落,我们想要回家。

沙皇已经派出了骑兵队在追杀我们,我们是来求救的!」

土特部族求救的消息被骑兵队传回了大同,大同总兵林彤不敢慢,立刻将奏折和书信一起飞马发出。

书信是写给仇弯的,奏折是送往朝廷的。

仇弯自从夏言***后,自觉自己出了份力,觉得身上的罪擎少了,身体也渐渐好转。

但当他看见林彤的书信后,立刻又一头躺倒,哆哆嗪嗪地写了份折子上奏,表示自己伤得很重,头脑糊涂,此事请朝廷定夺。

宣天总督不表态,这事儿就落在了兵部尚书了汝的头上丁汝立刻把奏折交到内阁,表示此事并非大明境内战事,兵部不敢擅专,请内阁定夺。

内阁商议一下后,立刻把奏折送到了西苑,表示此事十分复杂,牵涉到天明与罗刹的外交关系问题,请岁定夺。

嘉靖看了一眼奏折,立刻转头对黄锦说道:「此事事关罗刹国,事关大明国运,去把萧风叫来,开朝会!」

萧风再次以大明真人的身份参加了朝会,这让等了他很多天的徐播很激动,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徐阶代表内阁宣读了大同总兵的奏折,然后嘉靖要求各位大臣积极发言,是否要出兵接应救援特部族。

群臣议论纷纷,此时倒是不分什么萧党徐党了,毕竟这不是大明内部的事儿,两党没有直接冲突。

但议论纷纷归议论纷纷,始终没有一个人肯上前献策的。

嘉靖的自光看向徐阶。

「徐爱卿,你是内阁首辅,此等大事,你有何意见?」

徐阶确实也想了很久了,此时拱手道:「万岁,臣以为,土特部族久居罗刹国,与大明从无来往。

虽然与蒙古草原血脉相通,但也已多年未曾往来。

土特部族实际上是罗刹国的人,并非大明子民。

土特部族叛逃罗刹,是罗刹国内部之事,大明出兵相助,既于理不通,对天明又毫无益处。

而且土特部族一入草原,蒙古人的实力又要增加,刚安定下来的草原难免再生变数。

劳师远征,必有折

损;师出无名,必有后患。

有害无益之事,智者不为,臣反对出兵接应!」

这一番话,有理有据,铿有力,说得群臣纷纷点头,心中觉得确实如此。

嘉靖又看向萧风:「师弟,徐首辅之言,你以为如何?」

萧风也确实在认真思考,此时见嘉靖询问,才缓缓开口道「徐首辅所言,确实很有道理。

但我觉得,只见其一,不见其二。」

徐阶没说话,但徐及时顶了上来:「萧大人,首辅之言,群臣皆是之,而君独非之。

这是萧大人非要特立独行,众人皆醉我独醒呢,还是萧大人记恨我们父子,对人不对事儿呢?」

萧风摇头道:「徐舍人,若是徐首辅在如今的朝堂上已经一言九鼎:无人敢反驳,那我就不说了。

但此时方岁询问,我又怎能避而不言?心中想什么不说什么,岂不是对万岁不忠?」

徐阶摆摆手:「萧大人不必与他一般见识,有何高见,请尽管说就是了。」

萧风正色道:「徐首辅所说,土特部族是罗刹国民,此次叛逃,是罗刹国内之事,并没有错。

大明出兵,从以往的情况看,也确实是师出无名。

这些话都没错,但却不适合如今之大明了。」

徐播大声道:「萧大人此言差,凡事必也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昨日之大明没有道理出兵,难道今日之大明就有道理出兵了?这道理还关关变化不成?」

萧风看着徐道:「徐舍人,昨天乡绅不交税,还是道理呢;今天乡绅必须交税,也是道理蒙元时期蒙古人是统治者,汉人、罗刹人都是蒙古人的子民,是当时的道理;如今蒙古人没落了,变成了汉人和罗刹人的子民,这也是道理!大底下哪有什么一成不变的道理?就连今大被人们奉为大道的人不吃人,五胡乱华之时谁把它当过道理?人与人之间讲的道理,和国与国之间讲的道理,其实是不一样的道理。

例如你我之间能讲理,是因为我们有共同的道理标准,有共同的大明律法和共同的方岁来评理。

可两个国家之间,往往道理的标准就不同,更没有一个能让双方信服的评理者。

所以国家之间讲理,比的不是哪国的道理更有理,而是比的哪一国更强,强国的道理就是道理!」

徐播冷笑道:「就算是强者的道理,也得能说得出口吧?蛮不讲理,能叫道理吗,大明的属国又怎么看大明?」

萧风点点头:「当然要有说得出口的道理。

大明要出兵接应土特部族,道理就是:武装撤侨!!」

众人都是一脸忆逼,什么意思?五个什么装的什么推什么车走什么桥?嘉靖同样也是一脸憎逼,但他比别人都先反应过来,身子前倾,双眼发光的看着萧风。

「师弟,这可是仙界中的词语吗?」

萧风点点头:「不错,仙界中也是有国别之分的。

也并非凡人是国家的,神仙就是世界的挪个国家的人飞升成仙,自然还是要做本国的神仙的。

但也有一些情况下,会飞升到其他国家当神仙的。

第一类的是因为飞开的路不是止路,靠歪邪道飞开,中国的大庭不要,就只能飞去其他国家了。

不过这种靠歪门邪道飞升的,就是在别的国家当神仙,也只是个二等神仙,并不被本地神仙尊重还有一种是因为其他各种原因,到了其他国家当神仙的,并且呆的时间很长,一代代传承下来的。

这一类的神仙,就叫做侨,因为是我华夏之地出去的神仙,所以叫做华侨"。

这些华侨&q

uot;虽然生活在别人的国度,但与华夏还是心血相连的,与那些邪道飞升之辈不可司目而语。

当他行们被本地神仙欺负时,或是遇到危险时,华夏的关庭也是会派人去救助接应的。

为了保护这些华侨,华夏的天庭往往会派出神仙军队协助撤退,这就叫武装撤侨。」

徐质疑道:「武装撤侨,对大明来说有什么好处?你却是只字未提啊!!」

萧风正色道:「第一,武装撤侨可以增强华侨的自信心,让他们敢于离开大明,向外开疆拓土。

土地本是无主之物,谁在这片土地上呆的时间久了,慢慢这片土地就有了主人。

说到底,一片土地归谁所有,短时间内看武力强弱,长时间看的,却是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数,汉人生活在华夏土地上,中间也曾遭遇过数次少数民族的统治,为何最终总能夺回土地和权力?就是因为人口。

汉人人口多,又通过汉文化不断吸纳各个民族的人纳入汉人范畴,所以不可断绝。

大明有联邦众国,要想真正让联邦与大明血脉相连,逐渐融为一体,华侨就是关键。

若是大明百姓知道即使身处大明之外,只要不背叛大明,仍可获得大明的保护与支持,他们就会勇于出发。

若是大明对身处大明之外的百姓不闻不问,任其生死,百姓就不敢走出大明。

更有甚者,走出大明后,也将对大明毫无挂念。」

徐播撇了撇嘴:「按你的意思,大明还要靠这些百姓去为大明开疆拓土不成?太可笑了吧。」

萧风笑了笑:「可笑吗?汉人原来的疆土能有多大?如今的大明有多天?你真以为全是靠兵马打出来的??就如今日之草原,若是没有那些汉人北出长城,扎根在草原上,逐渐与蒙古人相融合。

等到大明稍一衰弱,或是蒙古人再次强盛,必然会再起战火,分崩离析。

关外女真也是如此。

名义上夺取一个地方,只要兵马杀进去,把旗子插上就行了。

可实际上要夺取一个地方,需要让这个地方生活你的子民才行。

土特部族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

当年蒙古铁骑横扫大片的土地,建立国家,统治各地。

可结果呢,到最后他们在各地的统治都被推翻了,地盘原来越小,最后只能蜷缩回草原。

因为他们的人太少了,分散到各个地方,又没有强大的文化去融合当地的民族,这是必然的结局。」

徐阶接过儿子的话头,他倒不会为了反对萧风而反对,而是从更实际的角度提出质疑。

「萧大人,你所说的好处,已经很清楚了。

可坏处也不能不考虑啊。

罗刹是大国,锦衣卫方面也有对罗刹国的情报,之前在关外和宣大一线,也与罗刹国交过手。

总体来说,大明虽未吃亏,但胜得也并不轻松。

这件事若引起罗刹和大明的全面开战,是否值得呢?老夫之意,大明不出兵,但若土特部族能够逃入大明境内,大明可予以收容庇护。

罗刹人若要追入天明境内,则天明与其交战,有理有据。

而且在天明境内,占据主场之利,胜算也高。」

这番话要比徐的高明许多,而且确实是老成谋国之言,萧风也收起笑容,郑重以对。

「从兵法的角度来说,徐首辅的主意十分高明,毫无问题。

若是儿年前,我也一定赞成这么做。

可如今的情况下,我还是坚持建议出兵,因为这不仅是一场军事战斗,还是一场政治战斗。」

阶没有反驳,只是看看萧风,等看他做出解释,萧风点点头,用手指向北方。

「大明刚收服草原不久,蒙古各部族对大明虽然敬畏,但程度还不够深。

若有外来力量挑唆,未必不会生变。

而且虽然大明对草原免了税赋,蒙古人对大明朝廷有好感,这好感也还不够深,需要继续加强。

大明派兵去接应土特部族,一来让蒙古人看到大明的霸气和实力,让他们不敢心生要念。

二来让蒙古人从心里感觉,大明确实对他行与汉人一视同仁。

大明连千里投奔的土特部族都如此保护,何况他们呢?十金买马骨,则大下骏马蜂拥而来。

这土特部族,就是天明收服游牧民族的千里马骨头!」

又到了深受广大读者喜爱的科普时间这次是开玩笑的,干金买马骨的故事,毕竟是太出名了,不知道的人应该很少。

科普也是要有底线的。

所以为了不摸骂,我决定..把这个故事用最简短的文字描述出来,不耽误大家的时间。

战国时燕昭主要广纳贤才,郭给他讲故事,说有个国主想买于里马买不着,手下说他能找到,于是拿了国王的一千金买了一个死千里马的头骨。

国天怒,手下说十金买马骨的名声传出去,自然就有十里马来了,后面果然买到了千里马,然后郭说我给你当马骨头,你好吃好喝供看我,人才们听说了自然就来了。

上面这个故事说明了三个道理,第一是郭魂是个很鸡贼的家伙,第二是手下是个很败家的家伙,第三是文字只要不分段,看起来就不长堂上众人都是饱学之士,不用萧风水字数自然也都知道干金买马骨的典故,不由得纷纷点头。

萧风继续说道:「除了给蒙古人看,也是给定居到草原上的其他民族,无其是汉人们看的。

汉人们虽然受免税的诱惑和朝廷的鼓励出关定居,但心里还是很志芯的,担心大明骑兵鞭长莫及,未必能保护好他在。

可当他们看到大明骑兵连在大明之外的土特部族都能保护,自然也就安心定居了,不会人心浮动。

最后,是给大明和罗刹国之间的那些个小国看的。

大明和罗刹之间路途遥远,小国众多。

这些小国国力有限,不敢得罪罗刹国,甚至还会给罗刹军队沿途提供给养和帮助,所以罗刹军队每每能顺利抵达大明。

大明之前固收疆土,没有向外出兵,那些小国不知道大明的厉害,所以心里肯定是害怕罗刹,倾向罗刹的。

万一哪天大明于罗刹爆发大战,这些小国都会成为罗刹的盟军。

甚至罗刹一个个地吞并他们,他们也难以反抗。

万一罗刹真的一路吞并过来,那罗刹和大明可就接壤了,到那时大明就得每天提心吊胆地备战。

与其如此,不如这次大明主动出击,打败罗刹追兵,顺便出使沿途的小国,告诉他们,大底下不是只有罗刹国厉害。

大明要想动手,一样能灭掉他们;大明要想保护他们,罗刹人也不敢妄动!这足以让那些小国重新站队。

最差的结果,也不过是他们保持中立,两不相帮。

中等的结果,就是靠近大明的小国加入大明联邦;靠近罗刹的小国加入罗刹盟军。

最好的结果,就是这些小国全部加入大明联邦,那样每天提心吊胆备战的,就变成罗刹国了。

就算是中等的结果,也能保证两国之间有一个很大的缓冲区。

双方即使发生战争,也会在缓冲区先用那些小国当棋子来打,而不会直接将战火烧到本国。

两个大国

之间,有缓冲区是非常重要的,就像两头猛兽在山林中,地盘是不能重合甚至交界的!」

这番道理之前群臣闻所未闻,因为在他们的心里,大明就是天下,天下就是大明,大明之外的国家就像孔子眼里的鬼神一样,存而不论。

他行们研究的是如何治理好国家,如何让周围那些小国来朝。

可碰上一个大国怎么办,那还不在他们的研究范围内。

毕竟从商周一直到大明,这片土地上打来打去的,都是黄皮肤黑眼晴的人,倭寇也不例外,真正大国之间的战争,还没有过。

就在群臣沉吟之际,徐忽然开口道。

「萧大人,你说的这些好处,都是大明打赢了才有的,万一大明打输了,怎么办??」

ps:人生苦短,及时投月查看>,我要说两句..推荐

(sdingdiannn/ddk65187210/106015103.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dingdiannn。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gdiannn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