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二友小说 > 科幻 > 大汉最强公主 > 第119章 纺织机

大汉最强公主 第119章 纺织机

作者:金铭钟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4-06-20 16:02:14 来源:顶点小说网

东方朔等人研制水泥,刘莹也没闲着,着手改造纺织机。

纺织机是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发明。

在男耕女织时代,纺织机是每家每户必备的劳动工具,流传久远且范围宽泛,有太多的民间故事或神话与纺织机有着联系。

华夏机具纺织起源于五千年前新石器时期的纺轮和腰机。

西周时期具有传统性能的简单缫车、纺车、织机相继出现,汉代广泛使用提花机、斜织机。

但这类提花机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不够理想,60天才能织出一匹花绫。后经唐、宋几代的不断改进提高,提花机更加完善定型。

唐代的纺织业非常发 达,已能织出布、绢、纱、绫、罗、绵、绮等十几种丰富多彩、精巧新奇的布帛。

一直到宋末元初黄道婆把更先进纺织机带入中原,中原的纺织技术才达到顶峰,古老木制纺车一直沿用到清朝洋务运动之前。

黄道婆,又名黄婆、黄母,原松江府乌泥泾人,今属上海市人,宋末元初着名的棉纺织家、技术改革家。

幼时流落崖州,相当于今天海南省三亚市崖城镇,居约40年,向黎族妇女学习棉纺织技艺并有改进,总结出“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的织造技术。

元朝元贞年间,返回故乡,教乡人改进纺织工具,制造擀、弹、纺、织等专用机具,织成各种花纹的棉织品。

黄道婆对促进长江流域棉纺织业和棉花种植业的迅速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后人誉之为“衣被天下”的“女纺织技术家”。卒后琼、沪两地乡民均立祠奉祀。

黄道婆根据自己几十年丰富的纺织经验,和广大劳动人民一起,对当地落后的棉纺工具做了大量改革,创造了一整套的“擀、弹、纺、织”工具。

而且她还把从黎族人民那里学来的织造技术,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成一套较先进的“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织造技术。黄道婆去世后,松江一带就成为全国的棉织业中心,历经几百年之久而不衰。

黄道婆用的纺织机叫脚踏式纺机,或者叫投梭机。这种纺机效率更高,更省力。

由纺车把棉花纺成的线穗。

像小船一样的梭子。线穗会被放入这梭子里面。

穿过两个缯的经线。

通过踩脚下踏板产生动力,牵动与缯、机杼,再加上梭子等组件的配合,布匹就被织出来了。

带有线穗的梭子穿梭于被缯分成的上下两股经线中间,经过机杼的挤压织成布匹。左右穿梭一词即来源于此。

纺织机可以做出成品粗布,用做床单是不错的选择。还可以做出有花纹的成品粗布。

刘莹前世在清华大学选修历史的时候着重研究了一下脚踏式纺机。还去博物馆看到了实物。

因此对于脚踏式纺机的原理很是熟悉,这种纺织机领先提花机,斜织机好几代。一直沿用到清代洋务运动之前。

洋务运动的近代纺织厂只是把动力变成了蒸汽机提供,而不是脚踩。依然沿用了古代脚踏式纺织机的机械结构。

可见古人的智慧真的不可小觑。

刘莹画出各个零件的图纸,吩咐木匠按着图纸来做零件。

(sdingdiannn/ddk54034305/36705740.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dingdiannn。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gdiannn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