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二友小说 > 科幻 > 满唐华彩 > 第87章 饮中八仙歌

满唐华彩 第87章 饮中八仙歌

作者:怪诞的表哥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3-08-25 14:43:17 来源:顶点小说网

第87章 饮中八仙歌

酒楼大堂,觥筹交错。

乡贡举子们初入长安,个个都是意气风发,高声议论着国事。

不少人甚至毫不忌讳地谈论着天宝五载的韦坚案、柳勣案、杨慎衿案,痛骂李林甫。

其中一桌正在说李林甫在任官的各个时期认错字的故事,高喊着“杖杜宰相”举杯敬酒,哈哈大笑。

忽然,有人高声喊了一句。

“石堡城根本不该打!其城险固,吐蕃举国而守,事若不捷,退则狼狈!”

薛白闻言,转头看去,只见是坐在隔壁桌的三个书生正在争执,喊话者年逾四旬,也不知是因为酒还是因为争执,面红耳赤。

他不由疑惑,原来乡贡举子对家国大事也这般清楚。

“不错。”元结对这话题很感兴趣,当即站了起来,开口道:“石堡城三面险绝,唯一径可上,倘若强攻,必死者数万,得不偿失,与其强攻,不如静待时机。”

这个话题对于一众举子而言有些陌生,大部分人都转过身去,继续饮酒。

唯有方才在争执的三个书生端了酒杯过来,想与他们这桌议论。

“诸君春安,在下严庄,这两位是张通儒、平洌,我等皆是河北乡贡……”

严庄三十余岁,思维敏捷,谈吐犀利,显得颇为干练;

张通儒便是方才高喊之人,年纪最大,科举十年未能中第,看着十分落魄;

平洌是个有些腼腆的年轻人,拿出行卷给众人看了,写得一手好文章。

“方才便是我与张兄争论。”严庄道:“我认为一两年内西北便有战事。”

“我依旧认为石堡城不值得发兵攻打。”

严庄道:“问题不在于是否值得,须知自开元二十九年石堡陷城以来,大唐已休兵秣马六年,将士们已等得够久,如今该考虑的是如何打。”

元结正要开口,闻言却是沉默一下。

这是大唐边事最重要的时政之一,他一直都在关注,知道天宝三载圣人就已命皇甫惟明夺回石堡城,但以失败告终,如今正好又是三年,只怕圣意已决。

末了,元结点点头道:“我依旧认为得不偿失,但看年初的募兵令,确有可能。”

严庄道:“元兄是极聪明之人,以为该如何打?”

郑虔抚须打断了这场谈话,问道:“你等可是在押策论题?”

“回郑太学,是。”

郑虔摇了摇头。

薛白瞥见这一幕,明白了郑虔的意思,春闱的策论肯定不会出这种题目。朝廷就不太可能拿这种军国重事考一群举子。

但大唐文人尚武之风也可见一斑。

此时大家正是酒酣耳热,虽押不到策论题,议论时政却不亦乐乎。

薛白不喜欢在这种场合发表看法,只偶尔应上几句无关痛痒,又不是全无作用的话。

“连我们这些生员都在议论,想必吐蕃也早有防备了。”

“薛小郎所言在理……”

这般插上一句之后,薛白便观察着他们,看谁适合往后当朋党。

今夜却只能观察到一些表层的东西。

杜甫才华绝世,且有忧国忧民之心,但没有城府,在官场会很吃亏;元结文武全才,通实务、有谋略,但性格也是相当硬气。

严庄也是才华不凡,相比起来却很有功利心,某方面可以说与薛白相像;张通儒已被磨了锐气,时不时挠着稀疏的头发叹气。

平洌倒有些让人意外,初看时只是个腼腆少年,喝醉了以后言语却十分锋利。

“我是随家乡的税赋一起发解到长安的,过潼关的时候我就在想,在想……圣人若是肯辛苦一点,河东的百姓能过得好很多。”

杜五郎听得打了个嗝。

平洌却又直接拿起酒壶灌,愈醉愈敢说,李林甫不该把持相位十余年,圣人久未巡幸洛阳、关东士民翘首以盼……连圣人不该扩建华清池他都敢说。

杜甫听了,收起脸上的狂意,眼神渐渐深邃,显出沉郁之色。

苏源明想阻止这些狂言,才要开口,元结已大笑着摆了摆手。

“弱夫兄,莫怕人说真话,我辈要科举入仕,就是因为如今朝堂上敢说真话的人太少了。”

元结端着酒杯站起身来,与平洌碰了一杯,道:“哥奴为固宠而蔽欺天子,放言‘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不暇,亦何所论?’他要让百官像仪仗队所用的马一样终日无声,言路断绝,以便他长长久久把持国事……当今天下,百官已不敢言,若我等举子亦不敢言,那又何必登科及第?为了当仗马不成?!”

“说的好!”杜甫醉态更浓,“入仕则志在致君尧舜,一扫不正之风,何惧之有?!”

当即又有举子过来敬酒,气氛更为热烈。

元结确实是太刚强了一点,但算不上不成熟。如今要在读书人当中有名气,就得骂李林甫,举子中更放肆的大有人在。

依薛白不声不响谋好处的性子,平时多不愿沾这些事,但他此时已喝了一整杯,有些许醉意,竟也举杯与他们又共饮了一杯。

毕竟他可以当恶人,可人间若没有正气,那就连传承都要垮了。

得敬他们未入仕之前的意气风发。

~~

夜深,宵禁。

务本坊的各个旅舍酒楼里还有喧嚣声,长街上却已十分静谧。

完全紧闭的酒楼大门被打开,杜五郎探出脑袋,左瞧瞧,右瞧瞧,没看到坊中巡卫,遂往后伸手,招了招。

“走。”

很快,几个醉熏熏的身影迅速跑过长街,老老少少都有,躲进国子监高墙边的黑暗中。

哪怕是太学博士、国子监司业也不得宵禁行走,好在他们提前打点了门房,旁门还未锁,让他们能闪进国子监。

“呼。”

杜五郎惊魂未定,喃喃道:“我带太学博士犯禁啊?”

转头一看,郑虔、苏源明已脚步踉跄地往学馆的方向去了。

元结正从门房处搬起行李,杜甫捻着长须看着月亮,仿佛又有诗要溢出来。

“你们也住国子监?”

“长安城没旅舍了。”

薛白道:“我们的号舍空着。”

“走吧。”杜甫袖子一拂,摇头晃脑道:“带路。”

杜五郎想到竟带着叔公辈的大诗家住号舍,只觉这一夜是如此奇妙。

他与薛白刚补入国子监,只有一间很破的号舍。平时他们也不住,都是各自回家,好在被褥是有的。

四人轻手轻脚地进去关上门,气氛安静,没了方才酒宴时的热闹。

元结一进门便放行李,他从洛阳来,行李不算多;杜甫行李更少,只有一个书篓,里面全是行卷,全是诗文。

酒后都没心情拾缀,他们连烛台都不点,各自躺下。

再谈起薛白的诗,杜甫却不认为他背后有人代笔。

“有时便是这般,脑中自有佳句冒出来,旁人不知这等情由,故则疑你。”

薛白问道:“但不知该如何雕琢好诗,可否请杜公指点一二?”

“伱可通音律?”

“不通。”

“作诗便如音律,深谙其道之后,信口便能吟出来……”

杜五郎听着这些对话,只觉得杜甫这般教导了,与没教导也殊无差别。

他酒劲上来,莫名其妙地嘟囔道:“好诗。”

这是他一整夜说的最多的词。

眼皮越来越沉,耳边薛白与杜甫对话越来越远。

“杜公到长安,可打算去投行卷?”

“明日便要去拜会左相。”

“不知是当朝左相陈公,还是李公?”

“……”

~~

清晨。

国子监号舍里,杜五郎一醒来就在小榻上哼哼叽叽,因昨夜喝了太多冷酒而肚疼。

转头看去,此时已是日上三竿,号舍里另外三人已不在了。

有敲门声一直在响,他就是因此被吵醒的。开门一看,却是薛崭正站在那里。

“嗯?薛七郎如何来了?”

“阿娘问六哥昨夜没回家,可是住在号舍了?青岚姐也很担心,但让我别说。另外,颜县尉让人到家里,也想找六哥……”

“昨夜有场很厉害的文会,酒喝得晚了。”

“多厉害?”

“如何说呢,杜甫你知道吧?你不知道,那我就无法与你说了。”

杜五郎又倒回小榻上。

薛崭便上前问道:“那我六哥呢?”

杜五郎回想了一下,道:“昨夜隐隐好像听他们说,要去拜访谁来着……”

他头也开始疼了,根本就想不起。

~~

永乐坊。

李适之的大宅院便在永乐坊西南隅,占了一坊的十六分之一。而周围的十余个小宅院亦是李府的附属,乃是给族人、幕客居住之处。

薛白随杜甫翻身下马,目光看去,只见朱红色的大门紧闭,侧门亦是关着,既不见门房,亦不见守卫。

元结自有亲友要去相见,因此只有他们二人前来。

杜甫上前叩动门环,等了许久才有人开门。

“敢问……”

“我家阿郎不见客。”

杜甫遂递上拜帖,道:“杜子美拜见,还请通传一声。”

“原来是杜先生,还请先进来。”

那门房这才肯放两人进去,很快又关上门。

李府豪阔,入内放眼看去,亭台楼阁精巧,底蕴不俗。一路走了许久,在一个偏厅坐下等了不多时,有爽朗的笑声响起,李适之绕过屏风。

“子美多年未至长安,物是人非矣。”

薛白与杜甫起身,目光看去,恍然有些明白,李林甫为何讨厌风度翩翩的官员了。

不谈其它,只看李适之的风采,让人一看就觉得这就该是当朝宰相。

李适之年逾五旬,乃唐太宗之曾孙,恒山愍王李承乾之孙。李承乾一度是唐太宗的太子,若不是谋反被废,皇位就是在他这一脉。

“左相。”

“莫再这般称呼。”李适之豁达一笑,摆手道:“我去岁便已罢相。”

杜甫叹道:“听说了,因韦坚、皇甫惟明案牵扯?”

李适之不等他引见,目光已看向薛白,笑道:“上元夜我见过你,诗词写得很好。”

他抬手按了按,不让薛白执礼,接着又道:“不必多礼,相反,我还得多谢你。”

“不知李公这是何意?”

“坐下谈。”

李适之不急着说这些事,举手投足显得十分洒脱。

在薛白看来,他身上少了一点为官者当有的矜矜业业、如履薄冰,有太多的贵族气质,若是个闲散宗室可以称得上贤,但入官场不行。

“子美可听了我的新诗?”李适之向杜甫问道。

“还未耳闻。”

“哈哈,我早便厌了与哥奴争斗,罢相之后还乐得清闲,赋诗曰‘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

“好诗。”

杜甫听了,诗意再次涌起,却还耐心听李适之往后说。

“可惜啊,哥奴心眼比针小,还不愿放过我。使人弹劾我,这一波尚未平息,柳勣案又起。”说到这里,李适之看向薛白,笑道:“幸而哥奴乱了阵脚,我才免遭外放,可不是该谢你吗?”

“不敢当,我在此案当中,未起到任何作用。”

李适之抚须道:“那是我想岔了……对了,你可知哥奴弹劾我的罪名为何?”

“请李公指教。”

“‘李适之与韦坚朋党,勾结废太子瑛之党羽’,不过是因我同情李瑛,他便如此污蔑。”

薛白心念一动,须臾平静下来。

当过左相的人,有着广阔的人脉、情报,多少能猜出一点事情。

若李适之连这都做不到,他就不必冒着风险来相见了。

“好了,不谈这些烦心事了。”李适之看了薛白一会,道:“子美难得来长安,我们该谈诗,你可听闻了?就在天宝四载,继张九龄离世四年后,贺知章也走了……”

杜甫听得谈诗,刚拿出行卷,再听到李适之提起贺知章之死,却是收了行卷,拿出了他的毛笔。

“再到长安,物是人非。我有一诗,欲与左相共赏。”

“好。”

杜甫面露悲恸,提笔,挥毫。

他第一句便是写贺知章。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

薛白看向李适之,已有所领悟。

他不知这是真相或只是李适之的猜测,但若有人在十年间出手保护过薛锈之子薛平昭,莫非是张九龄、贺知章?

故而,在贺知章死后一年间薛平昭便被转卖了?

“……”

杜甫还在奋笔疾书。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世贤。”

我真的又一天比一天晚了,完蛋,感觉这样会掉很多读追,得尽力调整回来,大家见谅~~今天又是8800字,我写《终宋》的时候一天根本没有这么多,求月票,求订阅~~

(sdingdiannn/ddk54408392/141952940.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dingdiannn。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gdiannn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